其實,靦腆也是一種個性氣質。害羞、膽小和粗曠、熱情一樣都是可以存在的,并不需要太刻意的改變。
當然,靦腆的孩子比開朗的孩子顯得內向和敏感,容易被傷害一些。為了讓孩子的性格朝著快樂、大氣的方向發(fā)展,媽媽平時應用心在孩子的個性塑造方面,用快樂、和睦的氣氛陶冶出一個開朗活潑、適應力和承受力比較強的孩子。
關于對害羞的孩子的兩種誤解
誤解1.過分活躍的孩子反而顯得沒有教養(yǎng)。孩子不喜歡鬧騰,真好,媽媽省心。
誤解2.孩子膽小、靦腆,這可怎么辦,長大了怎么適應社會?匆娙硕嗟牡胤,就趕緊把孩子推出去。
靦腆的孩子一般都不敢見生人,喜歡獨來獨往,不愿與人接觸,常常愛藏在大人身后,或者把頭埋起來,不愿引起別人注意。對害羞的孩子,媽媽不用太擔心;但要在平時的生活中稍微留心鍛煉一下孩子,免得孩子今后缺乏自信心。
害羞寶寶鍛煉要訣:
要千方百計增加孩子的自信心,多種方式表達內心世界
害羞的寶寶實際上也有很豐富的內心世界,他們只是不愿表達,不敢做,怕做不好,被別人笑話,被大人責罵。因此,對自己能干好的事也沒有信心。
媽媽要用心觀察孩子的優(yōu)勢在什么地方并給孩子提出合理化建議。如果寶寶的口頭表達能力不是太強,而你發(fā)現他對色彩有敏銳的感知力,那就讓他隨意涂鴉,用畫畫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這和說出來一樣有用。
完成任務由簡單到復雜
媽媽可以讓孩子從簡單的事開始做起,設法吸引他們參加并能完成。由于一開始并不復雜,所以,孩子會感到勝任愉快,自信心逐漸增加。在此基礎上,再布置一些稍復雜的事情,必要時,爸爸媽媽可以和孩子一起動手。遇到困難時,大人不要刻意幫助孩子,要使他感到這件工作他自己可以克服困難獨立完成。
媽媽要善于發(fā)現孩子細小的進步和優(yōu)點
孩子有了成績,一定要給予表揚。來自成功的滿足和來自表揚的歡樂,對孩子都是一種支持,能解除他的某些顧慮。
鼓勵、幫助孩子交朋友
媽媽要逐漸擴大孩子交往的范圍,要讓孩子多和別的小朋友接觸。并且教給孩子一些必要的交往技巧,盡可能為孩子提供與同齡伙伴交往的機會。當然,如果孩子過于靦腆,就不要突然讓他去參加社交活動,也不要用強制的方法讓他去和別的孩子玩,更不要總是用“你太膽小”等話去暗示孩子,更不要責備他。應該先陪伴著他讓孩子逐漸適應。應該鼓勵孩子和那些好交際、活躍的伙伴一起玩或者集體活動。有別人帶著,靦腆的孩子就不容易拘束,而且還能掌握一些具體場合所必需的交際方法。
害羞寶寶先和年齡小些的孩子一起玩
靦腆的孩子在他們面前不會感到羞怯,愿意扮演有能力有經驗的大伙伴的角色。他們會感到自己比更小的孩子強大,樂意幫助他們解決困難。由于精神上放松,他們不再怕別人會挑剔自己,與同齡人游戲或與成年人游戲中不敢顯露的許多交往技巧,他們這時都可以使用上了。
用鼓勵的目光和話語對孩子進行積極暗示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實驗: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從一所小學的幾個班中進行抽樣,然后隨機列出名單,暗示教師名單中的學生特別聰明好學,有發(fā)展前途。教師接受這種暗示后,對這些學生抱有較高的期望;學生受到教師的暗示,產生信心,積極地學習,果然取得很好的成績。這就是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這個實驗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如果我們對孩子懷有很美好的期望,經常給孩子積極的暗示,經常鼓勵孩子所取得的每一點進步,就能使我們的期望轉變成孩子的自信,轉變?yōu)楹⒆拥淖晕移谕?br>
比如媽媽覺得寶寶不敢在人面前大膽講話,媽媽刻意采取積極暗示的方法,通過暗示,使寶寶感受到大家都喜歡他,愛他,對他有信心。也許一開始,由于寶寶的羞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