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都愿意孩子不頂牛,順順當當?shù)亩嗪茫欢,孩子頂牛又常是難免的。有的孩子是有時頂牛,有的孩子是一段時間頂牛,有的孩子卻總是愛頂牛,被稱為“犟孩子”。
不管是何種情況,頂牛都是有了矛盾,而且是矛盾的激化,雙方就頂起來,此時,親子關系趨于緊張,情緒對立,孩子的言語、行為往往偏激,頂?shù)么笕嗣盎,也不理智起來,以偏激還偏激,其結果常是兩敗俱傷,傷害了孩子,傷害了親子關系,所以,家長對孩子頂 牛很頭痛。
有一種頂牛是階段性的,這就是常說的“6歲孩子愛頂牛”,有的孩子6歲以前還是順順當當?shù),?歲左右就發(fā)生變化,例如,6歲以前,孩子見了客人能熱情招呼,可到了6歲就變得不愛理人了,你越讓他叫人,他就越低著頭倔起來。有的孩子進入6歲變得愛嚷嚷:“我知道”“你別管”等,要是大人來干預,孩子就起急,發(fā)脾氣。有的6歲孩子愛頂嘴,開口閉口總是“就不”,把大人頂?shù)弥泵盎稹?/p>
這種階段性頂牛,主要是心理發(fā)展的反映,心理學稱為“第二反抗期”,因為6歲孩子的獨立能力大大增強,獨立意識迅速發(fā)展,所以,他們的自主愿望趨于強烈,愿意家長像對待大人那樣對待自己,期望得到大人的信任和贊賞。而孩子在家長的眼里總是長不大的,家長往往是用習慣性的方式對待孩子,孩子反感了還不察覺,待到碰撞起來,家長才會由迷惑到驚訝:孩子變了呀。
對階段性頂牛的對策是:理解,尊重,引導。大人要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孩子,把握孩子的心理變化,就會理解孩子的心理狀態(tài),從而適應孩子的變化,改變對待孩子的方式,例如,不再像對嬰兒那樣和孩子說話,和孩子平等地協(xié)商,盡量少干涉孩子,尊重孩子的自主,一般不勉強孩子,不招惹孩子頂牛,必要時可適當“退讓”,當然,不是遷就和不管,只是要避免頂牛,避免針鋒相對,采用孩子能接納的方式進行引導,使孩子能順利度過這段“反抗期”。
有的孩子就是犟脾氣,性子倔,愛頂牛,這樣的孩子一般是強型的,他們的主觀意志強,不順從,他們愛頂嘴,愛反抗,愛自行其事,往往讓家長、老師煩惱。
其實,犟孩子身上有閃光點,他們的自我意識強,自主性強,有個性,若引導得好,能發(fā)展成為良好的個性品質(zhì),如獨立自強的氣質(zhì),堅強的毅力等。
對犟孩子要特別講究教育方法和策略,不能以壓制犟,不能強磨棱角,強迫和對立的做法,只會造成倔犟的升級,當然,也不是無原則地息事寧人,一味地退讓、順應,是消極的姑息。
最好不要把事情鬧到頂牛的地步,矛盾激化對雙方都不好,應該化解矛盾,和風細雨。怎樣化解呢?第一是解讀孩子,摸透孩子的個性特點,洞察孩子的心理狀況,把握孩子在甚麼情況下愛頂牛,心里有數(shù)了,才會有化解的良策;第二是預防為主,盡量不讓矛盾發(fā)生,把矛盾化解在萌芽之中,例如,估計孩子可能頂牛的事,就先和孩子溝通一下,協(xié)商一下,雙方的距離拉近了,不是就和風細雨了嗎?
頂牛發(fā)生了怎麼辦?避開鋒頭,以冷相對,不應戰(zhàn),不發(fā)火,不回應,轉(zhuǎn)而顧他,沒有了頂牛的對象,就頂不起來了,待孩子也冷靜了下來,再和風細雨地解決。還應該以頂牛事件為契機,對孩子積極施教,事后引導孩子反思自己不當?shù)男袨,知道頂牛不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幫助孩子調(diào)節(jié)心態(tài),尋求合理解決矛盾的做法。家長也要反思自己,在頂牛事件中有沒有不當?shù)牡胤?若是有,不能文過飾非,要真誠地與孩子溝通,這不僅有利于親子關系,也是非常有效的“身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