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與老人發(fā)生分歧怎么辦?
我是寶寶的家長,我們和父母住在一起,每次寶寶要什么東西就非要得到,如果不給就發(fā)脾氣、摔東西、在地上打滾。只要讓父母看見,為了不讓他哭就什么都依著他,我們該怎樣去教育我的孩子?這樣下去會把他慣壞的。我真的一點辦法也沒有。
———太原 許女士
專家這么說:“隔代親”會把孩子慣壞嗎?
年輕父母如何處理跟老人教育孩子的不一致?應該承認,有些祖父母很懂育兒經(jīng)驗:不僅對孩子的身體發(fā)育了如指掌,能從容應對頭疼腦熱,更可貴的是對孫子嚴愛適度,不嬌縱,有利于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活潑開朗的性格。這些都是隔代教育有利的一面。但現(xiàn)實生活中,能夠做到后一方面的老人并不多。
從人類血脈相承的角度看,“隔代親”是一種十分深厚、細膩而又難以言表的感情?吹阶约旱暮⒆佑辛撕⒆,多數(shù)老人簡直樂糊涂了,別說孫子要玩具,就是星星月亮,如果能摘下來,他們都愿意給!有的老人年輕時在子女身上投入的精力較少,能讓孩子吃飽穿暖有書念就不錯了,F(xiàn)在清閑了,生活條件也好了,就產(chǎn)生了補償心理,要把對子女欠缺的愛在孫子身上找補回來。長期如此,確實如您所說:會把孩子慣壞的!
建議您從以下途徑嘗試調(diào)整:
1、真誠與老人溝通。如果是外祖父母,請媽媽出面;反之請爸爸出面。態(tài)度溫和,肯定老人的辛苦和功勞,并指出嬌慣的后果:孩子脾氣暴躁,情緒控制能力差,將來很難適應集體生活;“要啥給啥”不可能長久,總有一天祖父母滿足不了孫子的要求,他會認為你們無能,不愛他了,甚至會恨你們;索取成習慣,難以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感和奉獻意識。
不要奢望一次勸說奏效,挑老人心情愉快時多說幾次。一般智力正常、通情達理的老人都會有所感悟。
2、請教子有方的朋友帶著孩子來家里做客,老人看到別人的孩子有禮貌,有分寸,與自己的孫子形成鮮明對比,也能意識到自己教育的不足。
3、大人之間約定:孩子撒潑打滾時誰也不能護!第一次恐怕最難,但畢竟要有個開頭兒。
4、多給孩子講道理,比如摔壞了東西本月就少買一次玩具,逐漸培養(yǎng)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5、孩子偶爾不發(fā)脾氣、有話好好說時,要大加表揚。
6、多帶孩子與同齡人玩耍,在沖突中逐漸學會控制情緒和解決問題的辦法。
只要大人之間態(tài)度一致,堅持下去,相信孩子會有所轉(zhuǎn)變的。
——北京師范大學發(fā)展心理研究所博士 郭俊彬
爸爸媽媽這么說:
■碩碩媽:小題也要大做
碩碩在學走路的時候,經(jīng)常會碰到東西摔倒。
有一次,去爺爺家,碩碩不小心碰到茶幾,摔在地上,大概是因為換了地方,他不由地“哇哇”大哭起來,爺爺上來一邊打茶幾一邊教訓道:“這個壞家伙,誰讓它把我親碰倒了,該打,打打!”碩碩一下就不哭了,奇怪地看著爺爺,因為這種事在我們自己家發(fā)生時,我總讓他自己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