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最單純、善良的,當(dāng)他了解到自己的一句話、一個舉動給小朋友帶來了不愉快,心里也會感到不是滋味。父母所要做的,就是給孩子解釋清楚,他的言行在對方內(nèi)心產(chǎn)生什么樣的感受。前文中的麗麗媽媽,在去游樂場的路上問麗麗:“假如你去小雨點家,高興地玩她的玩具,這時她讓你走,還往外推你,你高興嗎?”“不高興!薄叭绻f想早點去,能早點回來,等她回來一定和你玩,還有一些你沒玩過的新玩具給你,你會怎么說?”“好吧,你可一定得早點回來!薄澳銊偛拍菢訉π∮挈c好嗎?”“不好,我要是讓她下午來家里她就不哭了!碑(dāng)體驗到了他人的感受時,孩子也能設(shè)身處地地想一想,怎樣讓對方高高興興地接受自己的決定,輕而易舉地達到目的。
4、被決絕也是正常。
即便是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也應(yīng)該在寶寶頭腦中強化一個概念———別人的東西不屬于我,只有在人家同意的情況下,才能享用一會兒。3歲的貝貝總是看著別人的東西比自己的好,拿不到手就哭,或是讓爸爸媽媽去跟小朋友要。父母當(dāng)然不能代勞,于是召來貝貝發(fā)更大的脾氣。父母采取冷處理,待他平靜之后再講道理。媽媽告訴他,每個孩子不是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人家的東西貝貝沒有,貝貝有的別人也可能沒有,但如果貝貝能和小朋友換著玩,一件玩具就能換來很多種,孩子們都能玩到自己沒有的東西。后來貝貝接受了這種方法,每每如愿,偶爾碰了“釘子”,貝貝也能一臉的無所謂,一會兒又能發(fā)現(xiàn)新的目標(biāo)。因為他已經(jīng)嘗到了“交換”的甜頭,由此領(lǐng)悟了“條條大路通羅馬”的妙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