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女兒萱萱,有個好朋友叫朵朵,兩個人都屬于活潑好動型,碰到一起興奮異常,唧唧喳喳喧嘩個沒完。 大多時候,她們相處得還算和睦,但時不時的也會以喜劇開場,以哭劇收場。究其原因,不外是朵朵想要萱萱的玩具,萱萱不給,朵朵大哭大叫;或者萱萱想拿東西與朵朵交換,朵朵不肯,萱萱不依不饒。做大人的哄了這個,勸那個,卻往往是出力不討好,孩子們的游戲還是得暫停一段時間。是呀,要讓這些小公主互相謙讓,談何容易啊! 一天晚上,萱萱和我一起正玩得起勁,突然,她把自己的玩具往我的懷里一塞,說:“媽媽,這個我不要了,你和我交換吧!币桓睕]有商量余地的口氣。我習(xí)慣性地要迎合她,可忽然覺得不太對勁,于是反問她:“你不要的東西,為什么我非得要呢?”萱萱不知如何回答,但很快她調(diào)整心態(tài),撒起嬌來,我最受不了這一套,只好乖乖就擒順從了她。 那天安頓她睡下后,還沒睡意的我忽然想起馬克-吐溫的小說《湯姆索亞歷險記》中的一段,大意是這樣的:湯姆的姨媽為了懲罰調(diào)皮的他,罰他一個人用白灰刷四周的院墻,這可讓好動頑皮的小湯姆傷透了腦筋,可當(dāng)他看到有一群小朋友走來的時候,馬上有了主意。他立即邊吹口哨,邊熱情萬分地干活,看得一幫小朋友們也來了興趣,紛紛想加入干活的行列,湯姆先表現(xiàn)出不愿放手的樣子,等吊足了大家的胃口,他才放下工具,任由小朋友你爭我搶地忙活,自己則一溜煙地跑沒影了。最后的結(jié)局可謂圓滿,湯姆玩夠了回來,熱烈的勞動群體已經(jīng)散了,工程自然也竣工了,姨媽雖然將信將疑,卻也沒法再訓(xùn)斥湯姆。 由此聯(lián)想到萱萱和朵朵的故事,每當(dāng)她們發(fā)生爭執(zhí)的時候,我和她媽媽總是勸她們趕快各自放手,好東西要和好朋友分享,要做一個大方的寶寶等等,卻忽視了孩子們的成長特性,那就是別人感興趣的她也有興趣,相反,別人不要的她也覺得沒趣。我們從沒有想過怎樣教孩子將自己的玩具成功推銷出去的辦法,這不是一個很大的誤區(qū)嗎? 又是一個晚上,我和萱萱之間又發(fā)生了同樣的事情,這一次我慢慢誘導(dǎo)她說:“寶寶,先給媽媽說說你的玩具有什么好玩的地方,感動了媽媽,媽媽再和你交換,好嗎?”萱萱見我的回應(yīng)與往日不同,馬上來了興趣,大談起自己的寶貝玩具,從聲音到顏色到變換方式,說得眉飛色舞,不由人不動心,我趕緊以夸張的樣子和她交換,誰知更鼓動了她的熱情,她反而對我手里的東西沒了多少興趣,而是一樣接一樣介紹起了自己的寶藏,完全忘記最先的目的是什么。 孩子們雖然年齡太小,很多思路還不是太清楚,但是從小培養(yǎng)他們這種積極進取的交際方式未嘗不是一件有益的事情。 文/萱萱媽 關(guān)鍵字: 父母心得 互相謙讓 分享 爭執(zhí) 交際方式 點擊此處查詢 全部 交際方式 新聞 評論 | 論壇 | 推薦 | 大 中 小 | 打印 | <a hr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