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給美媚買了一個新玩具“切切看”。拿到新玩具的美媚很高興,我教她怎樣握刀,怎樣切蘋果,切面包。
她很快就學(xué)會了,知道怎樣握刀怎樣去切那些木頭做的玩具。但是她力度不夠,總是切不好,不能一下子就切開。然后她變通了方法,豎握刀柄用刀的前端去戳玩具蘋果的連接處——連接處是一個面積不大的尼龍搭扣,我嘗試了一下,她這么做,果然省力。
再然后,她發(fā)現(xiàn)這個游戲的最終目的是分開玩具蘋果或者玩具面包,索性放下刀子,直接用兩手來掰它們了。
這個時候我也沒想那么多,她才一歲5個月,又是第一次玩這個玩具,愛怎么玩就怎么玩唄。
周日,千尋帶兒子京晶到我家做客。京晶拿起這個“切切看”,也很喜歡。他媽媽教他怎樣握刀,怎樣切蘋果,切面包,一如前一天我教美媚一樣。
京晶也是很快就學(xué)會了,知道怎樣握刀怎樣去切那些木頭做的玩具。畢竟京晶是比美媚大22天的男孩子,他有足夠的力氣來切,切得很容易。然后京晶一直在切啊切啊,切完這個切那個,越切越熟練。而且一直是用大人教的正確的姿勢在切。
晚上的時候我跟老公說起這兩個孩子玩這同一玩具的不同表現(xiàn),我琢磨:美媚不用正確的方法玩這個玩具,是說明她沒有耐心呢還是說明她做事不循規(guī)蹈矩?京晶按照正確的方法玩這個玩具,是說明他領(lǐng)悟力強(qiáng)呢還是說明他更有耐心?美媚會不會是一個只重結(jié)果不問過程的人?而京晶是一個會享受過程的人?......
老公說:我只是覺得沒有兩個孩子會是完全相同的,同年齡的孩子,思維方式行為方式都會有差異的。這些差異有可能是性別原因造成的,也可能是性格原因造成的,具體到玩“切切看”這件事情上,這種差異更可能是僅僅是力氣不同造成的。
那么我想,作為父母我們要做的,應(yīng)該是正確地看待孩子間的差異,不盲目相信自己的孩子更聰明,不盲目認(rèn)為自己的孩子更笨,對不?
--------------------------------------------------------------------------------
落庭:
對的。
樵樵比你美眉小1個月,1個月前玩切切看的玩具,和你家美眉一個玩法兒。她不愿意按照我們交給她的方式,更樂意用自己的方式去打開,粘上。后來那套玩具東一塊西一塊,到處散落。我也沒有再讓她回到循規(guī)蹈矩的方式上來,這個玩具就算玩過了。
--------------------------------------------------------------------------------
wwue:
最后一句話對極了,就一個孩子,比什么。
當(dāng)然,自己的最好嘍。
--------------------------------------------------------------------------------
柯柯的媽媽:
天!巫婆呀,這么早就訓(xùn)練泡菜刀法了? 看來泡菜將來比她媽還會做飯!
孩子和孩子不一樣,想的玩的,也不會一樣。
當(dāng)然不能因為自己的孩子比別的孩子多會些什么就認(rèn)為自己的孩子聰明。
反之,則認(rèn)為自己的孩子笨。
不可不可,大不可!
有句話不是說了嗎:
人比人,比S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