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她們進入賽維尼埃中學后,居里夫人讓女兒每天再補一節(jié)“特殊教育課”——在索爾本的實驗室里,由讓-佩韓為伊雷娜和艾芙教化學,保羅-朗之萬教數(shù)學,沙瓦納夫人教文學和歷史,雕塑家馬格魯教雕塑和繪畫,穆勒教授教4門外語和自然科學,而每星期四下午在巴黎市理化學校里,由居里夫人教女兒物理學。
經過2年“特殊教育課”的觀察鑒別后,她發(fā)現(xiàn):大女兒伊雷娜性格文靜、樸實、專注和自然,著迷于物理和化學,明確自己的使命是要當科學家并研究鐳,這些正是科學家所具備的素質。小女兒艾芙性格活躍,充滿夢幻,情緒多變,居里夫人先培養(yǎng)她學醫(yī),再引導她研究鐳,又激勵她從事自然科學,可她對科學不感興趣,艾芙的天賦是文藝。
正是運用這種發(fā)掘孩子天賦的家教,居里夫人最終使大女兒伊雷娜-居里因“新放射性元素的合成”于1993年榮獲諾貝爾化學獎,也使小女兒艾芙-居里成為一位優(yōu)秀的音樂教育家和人物傳記作家。
科學研究表明,孩子出生后,就具有許多方面的天賦。首先我們要了解孩子的天賦類型:
1.音樂天賦。孩子在唱歌時音階很準,音色甜美無假聲;平常喜歡聽各種樂器演奏,并能通過音樂辨別出有哪幾種樂器;日常生活中能對聲響和音樂發(fā)表議論。
2.邏輯天賦。孩子能經常提出諸如“時間是什么時候開始的”之類的問題,平常善于劃分人、事、物的種類和順序,對家長的經濟分配參與某些意見,對自己的零花錢安排得頗為妥善。
3.認識自我的天賦。孩子善于把自己的言行與情感聯(lián)系起來,對于別人將去做的事情能做出預感性的評議,對自己干的事情有準確的評判。
4.認識他人的天賦。孩子能注意父母或周圍人的情感變化,并對此表示支持或勸慰;喜歡模仿別人在生活中的言行。
每個家長不妨注意一下自己孩子具備上述哪種天賦。如果孩子具有上述某種天賦,你就要順勢引導,為孩子的日后成才創(chuàng)造條件。
當你捕捉到孩子的天賦,接下去就是如何設計教育培養(yǎng)孩子的方案,要充分考慮孩子的天賦、愛好和主客觀條件,不要“牛不喝水強按頭”,也不要不顧條件是否可行,盲目地進行自我設計。
同時,這里還有一個培養(yǎng)方向和目標問題,是準備向專業(yè)發(fā)展,還是作為一種興趣培養(yǎng)。
為孩子設計了方案,下一步就是如何堅持下去。許多成功者,正是父母堅持培養(yǎng)的結果。半途而廢,不僅前功盡棄,而且還會使孩子養(yǎng)成許多不好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