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衝突第二步:
孩子長大,爸媽也要懂得換身分
此外,爸媽除了從科學角度來理解孩子的狀態(tài),也要跟著孩子長大、不斷變換自己的角色,才能找到親子互動的最佳舞步。學前兒需要從往外探索中找到自我肯定,因此爸媽是示范好行為、給予適切贊美的「教練」;學齡兒需要一些策略當鷹架,不斷在學習中找到樂趣跟內在動機,因此爸媽是協(xié)助者「顧問」的角色;青少年追求自主跟自我了解,爸媽則是稍稍往后退的「盟友」角色,在信任基礎下幫助孩子成長。
爸媽在盛怒之下說出的不恰當管教語句,比不說還糟,因此,爸媽「戒吼」是開啟親子溝通誠意的第一扇大門。心理學教授艾克曼(Paul Ekman)在《心理學家的面相術》中提到,當情緒壓過理智,大腦會經歷一段「情緒不反應期」,這段期間大腦無法接受不符合當下情緒的資訊,如果不反應期只有短短的幾秒鐘,則可迅速將注意力放在眼前問題做出反應;但若不反應期太久,則會出現(xiàn)不適當?shù)那榫w化行為,讓人充滿偏見,除非能覺察到自己的不反應期,才有機會重新找回理智。
說話術像丟接球,說了還要記得聆聽對方的回應。黃偉俐診所心理師陳品皓提醒,「溝通」是指彼此「雙向」交換訊息的行為,不是由爸媽「單向」告知、發(fā)出指令要求孩子聽話執(zhí)行,因此孩子的感受跟想法必須得到相當程度的平等重視,「爸媽真要學溝通,就得先選擇自己的姿態(tài),是高高在上、還是蹲下來目光跟孩子直視。」
有效溝通大關鍵
記得跟孩子說好話要比壞話多
臺北市立聯(lián)合醫(yī)院婦幼院區(qū)早療中心主治醫(yī)師羅筠說,很少有親子關系會因為某一句話的失誤而永遠打結,若雙方互動不好,其實都是來自慢性、長期的侵蝕,比如爸媽經常無意識的否定孩子。
「當家長來到我面前,說青春期孩子有多壞、多不聽話,我都會反問他們:『為什么一定要講贏小孩,早罵晚罵真的有差嗎?』」她也會請家長練習「好話要比壞話多」的說話原則,剛開始說可能覺得卡卡的,但說久了會變成習慣,常聽好話的孩子會心懷感恩,因此要時常發(fā)現(xiàn)孩子小小的好,例如注意到湯灑了、自己擦干凈這么小的細節(jié)。
有個媽媽在李顯文的父母效能班上課之后,回去一改之前開口就指責暴走的風格,開始學著同理小孩的情緒、用很多「以『我』為開頭」的句子,小孩后來忍不住疑惑的問:「媽媽,你最近講話好奇怪,都不講重點耶!」李顯文笑說,這位媽媽應該覺得很驕傲,因為她正在用高度自覺在對抗說話的慣性。
對父母來說,直接下指令、要孩子別啰唆就照做,比小心翼翼說每一句話、一次次給他們機會練習思考跟決定,便宜容易太多太多了,要改變并不容易,但只要有開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從今天起,做個「三思而后說」、溝通高效能的父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