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的攻擊性行為大多源于欲望得不到滿足,于是表現(xiàn)出打人、罵人、推人、踢人、搶人東西等行為。這多數(shù)出現(xiàn)在3~6歲,或10~11歲的兒童身上。
低齡兒童通常不會故意犯壞,只是在別人妨礙到他時,才會用打人或推人的方式解決問題。這就需要父母多與孩子溝通,訓練他的語言能力,使其改變解決問題的方式。比如告訴他“不能打小朋友,小朋友會疼的”;如果想要小朋友的玩具,可以說“給我玩一會兒好嗎”一類的話。
超過10歲的有攻擊性行為的兒童,大多由模仿他人而來,比如經(jīng)?幢┝ζ、玩暴力游戲,都可能使孩子逐漸形成攻擊性行為。這就要求父母首先要給孩子提供和諧的生活環(huán)境。家庭成員間發(fā)生分歧時,最好不要當著孩子的面互相攻擊、吵鬧。還要讓孩子少看有暴力鏡頭的電視。最重要的是,不能體罰孩子。因為體罰會使孩子感到委屈、無助,甚至產(chǎn)生抵觸情緒。這種情緒很容易導致孩子產(chǎn)生用“打人”解決問題的習慣。對于這種行為,正確的做法是在堅決制止后,進行冷處理,不理他,等情緒平靜下來再和他講道理,并予以適度懲罰。如一段時間內(nèi)不讓他看電視或外出等。如果孩子在一段時間內(nèi)沒有出現(xiàn)攻擊性行為,一定要給予表揚和鼓勵,這樣能更有效地鞏固良好行為。
當然,教會孩子正確宣泄情感也很重要。因為孩子在受到挫折、感到憤怒,卻無法發(fā)泄時,容易產(chǎn)生攻擊性行為?梢宰屗反蛞患䶮o關緊要的東西,或向媽媽訴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