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是個心碎的母親。好幾年來,一直在半睡半醒的夢魘中掙扎,不只一次痛苦吶喊:“不,不,這不是我的小孩,換一個,換一個真的!”然而看到孩子天真無邪的笑臉,清亮的眼神散漫地投向周遭,忍不住心疼地蹲下來,捧著他的小臉低喚:“寶寶,看著媽媽,看著媽媽的眼睛!”常常換來更大的沮喪。孩子只想掙脫你的掌握,無目的地四處奔竄,他的眼神向任何地方漫射,沒有固定的駐留點,甚至也不肯(其實是不會)看一眼自己的母親。
身為孤獨癥的母親,我們只能義無反顧,全心投入。好久好久都不敢再回溯當初的種種煎熬及壓力。當孩子終于能夠清清楚楚地叫一聲“媽媽”,并且眼神穩(wěn)定地注視他的母親時,都己將近五足歲了。我?guī)缀蹉挥?/P>
。ㄓ柧氈行模┻@一群孩子們像所有幼兒園般,他們和一般孩子一樣出自于正常的家庭,受到父母無盡的關愛,有著清秀的外貌、活潑、調皮、搗蛋……等等,唯一不同的是與生俱來的溝通上的困難使他們被冠上“孤獨癥”的頭銜。
首先讓我們看看小杰,這孩子整天蹦蹦跳跳簡直就是青蛙王子的化身,唯恐別人不知道他的存在,只要是大家眼光的焦點,他必定往那里湊,口中嘰哩嘩喇總不知在念些什幺,可是要他吃飯時──“我吃飽了!”,要他上課時──“我不要!”,清晰又響亮。誰要敢招惹他,大口咬下去!別以為他沒有愛心,看到電視上有那位哭了、被打了、滑了一跤了,他哭得比誰都傷心。
誰都說這個秀氣的孩子一臉聰明相?墒侨銡q了,這個小孩完全不會說話,也不知道看人或任何東西,只是一個勁兒動個不停,讓照顧的人緊張兮兮地經常捏把冷汗?赡茉谀阋婚W神之際,他從椅子上跌下來了;也可能在你與人寒喧兩句之間,他穿街過巷玩起迷宮游戲索性迷了路,又得發(fā)動左鄰右舍找人了。盡管萬分痛心,萬般無奈,也只能在醫(yī)師及治療師的指導下,擬定長期訓練計劃。他不會“看”,就教他“看”;不會說話,就教他說話,不會吃東西(一歲以后拒絕咀嚼固體食物),就教他吃東西,不會操作任何手部工具,就從教他撕紙片,穿洞洞開始……幸好孩子喜歡玩,有人陪他玩就心情愉快,笑口常開。那就設法保持愉快心情,令他經常開口笑,把訓練內容混在游戲中,使他不知不覺地吸收。
為了加強學習印象,我們準備一個小皮球,拍著球,念兒歌:“一、二、三,小皮球、拍一拍、跳一跳。”孩子欣喜地看著皮球跳躍,嘻嘻哈哈地追球、撿球、我們就趁機向他強調“球”這個音,也鼓勵他發(fā)出同樣的音。把球拿到他眼前,吸引他看,放在他手里讓他捏著,貼在臉頰上加強他的觸覺。再買個塑料鴨,洗澡時放在浴缸里,上發(fā)條讓鴨子動,念兒歌“小鴨子,愛游水、加油、加油、加油..”孩子高興地看著鴨子游水,忍不住用手抓,趁機教他說“鴨鴨”,就這樣,鴨,游水,球,這幾個音藉由觸覺,視覺綜合而能清晰發(fā)音,同時也有了明確的認知。這一些對別的小孩而言純是最本能的學習,而我們的小孩卻需經過如此繁復漫長的過程。每一樣認知對象都盡量讓他觸摸,引他有意識地看,逗他開口說,還得趁機灌輸他一些基本觀念,比如大球與小球同時給他玩,這樣讓他在會說“球”這個音后跟著會說“大”與“小”,也由此有了基本的大小概念。那怕出門散步或送他上下學途中,也得就地取材,隨機教學。路旁的房子、電線桿、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