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利用觸覺來代替視覺。
觸摸覺是皮膚運動的一種綜合感覺,是由手部觸覺和它的肌肉關節(jié)感覺結合在一起所形成的。可以說,它是人類特有的認識器官。用觸摸覺來代替視覺就可以使盲童了解正常兒童用眼睛看到的東西,從而比較完整地認識外部世界。具體的做法就是讓他們經常用手來撫摸一些具體形象,并用語言進行講解。如:讓他們撫摸雙鹿瓷像,并告訴他們,這是母女倆,她們正在親切交談,鹿媽媽在保護著小鹿,小鹿也舍不得離開媽媽,作為藝術造型,本來是以視覺、觸摸覺、空間知覺和色調所表現(xiàn)的形象來感染人的,但盲童因遺傳素質的缺陷,只能通過單一渠道--觸摸覺來認識它們。蘇聯(lián)的維爾列斷定:在喪失視覺的情形之下,感知雕像幾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采用正確的教育方法,仍然可以改變這種狀況。如果家長采用貫徹語言和具體形象相結合的方法,從小讓盲童邊撫摸模型邊講解有關的知識,隨著感性經驗的積累,他們的空間表象就會豐富起來。為此,家長要經常給他們提供一些酷似真實物體的模型,如奔馬、駱駝、大象、維納斯像等等。另外,家長還要經常買玩具讓他們玩耍、摸索,帶他們去公園、郊區(qū)等地方觀察自然實物,充實他們的感性經驗和內心世界,只要家長堅持不懈地做下去,就有助于盲童克服盲態(tài),提高認識物體的能力。
(2)要利用聽覺來補償視覺。
在感覺中,聽覺的重要性僅次于視覺。盲童因視覺缺陷,常常發(fā)揮聽覺的代償功能,使聽力不斷得以強化,從而優(yōu)于一般正常兒童。家長在教育過程中,可以利用以長補短的方法,訓練盲童的聽力。如:經常讓盲童聽音樂,那種節(jié)奏鮮明、優(yōu)美悅耳、詞意高尚的歌曲,會使他們產生肯定的情緒體驗。他們在聽音樂時,在思維和情感等方面予以更多的注意,這樣不僅使他們情感上發(fā)生共鳴,而且也引起思維上的積極活動,從而為他們身心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