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話的孩子與好孩子
常常聽到許多家長和教師這樣對孩子說:“聽話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好孩子要聽話”。
社會對人的肯定的評價經(jīng)過長期的熏陶,“聽話”已經(jīng)成為評判幼兒是否是“好孩子”的重要標準之一。可以說,大部份老師和家長都比較喜歡聽話的孩子,認為聽話的孩子才是好孩子,而這個標準又大多是以他們自己的理念和是非判斷為中心劃定的圓。
可事實上,在這個圓中活動的不少孩子,往往缺少獨立和創(chuàng)新的特征,他們的頭腦成為施教者思想的跑馬場,他們的行為以施教者制定的標準為依據(jù)。有位諾貝爾獎獲得者說過:21世紀需要的是什么?是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的土壤是什么?是個性。而生活中,人們往往把太有個性的孩子視為異類,或者稱他們?yōu)椤皦暮⒆印,因為他們總是給大人們制造“麻煩”,提出大人無法解決的問題“讓人難堪”,使他們的習慣成為讓孩子追求的唯一標準,只讓孩子“聽話”,只告訴他們“應該這樣”的家長和教師手足無措,而這些孩子往往都有自己的獨立見解,在學習中能獨辟蹊徑,與眾不同,甚至獨立做到“一題多解”。這樣的孩子,只要老師和家長以主動、熱情、耐心的態(tài)度對待他們的問題,他們會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好孩子”。
據(jù)教育管理學博士、美籍華人黃全愈教授介紹:美國的家長不強迫孩子接受家長的意志,是非曲直由孩子自己去判斷去認識,他們決不會過多地干涉孩子,而是給孩子留有足夠的自決空間。
“六一”國際兒童節(jié)即將到來,我呼吁各位老師和家長,不要以“聽話”作為評價幼兒是否是“好孩子”的唯一標準,應樹立現(xiàn)代化的教育理念,把幼兒視為有平等人格的個體來進行教育,為幼兒創(chuàng)設(shè)一個寬松適宜的成長環(huán)境,不要讓幼兒在模仿、順從中長大,而要讓幼兒成為一個有獨立見解、充滿自信的好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