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貴,”一位接孩子的男人從他的本田車里伸出頭告訴記者,“不就2萬元嗎?5年前我哥的孩子上幼兒園,老得求別人,這個批字,那個打電話,求爺爺拜奶奶才能進好點的園子,感覺老欠著別人的。現在多好,有錢就能進好園,一年一萬我也掏,咱不能掉份兒!”
第四階層——小官員,就讓孩子混圈子
教育與其說是投資,倒不如說消費更準確點,這不是父母的經營就可以決定回報的。但在政府部門工作的小張卻認為,絕對是投資,我為孩子選擇一個環(huán)境就是投資。
小張的兒子今年剛3歲,他便求領導把兒子塞進了政府的機關幼兒園。他說,為孩子咱不得不求人,可這是為他以后少求人。原來在政府機關的歷練和磨礪,使他認識到社會關系的重要,就為兒子從小開始打造,進機關幼兒園就是想讓他和機關工作人員、特別是那些很有前途晉升為大官的人的孩子混個臉熟,將來在社會上自然就有了地位。
據了解,這些地方不光是小官員的兒孫必爭之地,也是一些“有眼光”的老板安排幼教的首選,于是成為“八旗子弟”的樂園。比富比權成了園中幼兒的時尚,進入這類幼兒園執(zhí)教,也是幼兒教師的夢想,她憑此就可操縱一批豐富的社會資源,辦事就會特省事,一個電話,一張條子就能辦了普通人跑半年也辦不成的大事,就是有了違法行為,也能很快找到保護傘。
一位在此類幼兒園執(zhí)教的朋友說,一次她男朋友見賣假煙賺錢,就進了兩箱?少u了沒半箱就被煙草公司的人查了,要扣煙封門,還要罰款。男友趕快打電話給她,她一翻幼兒家長通訊錄,打了三個電話,不過20分鐘,工商的、質監(jiān)的、政府市場辦的還有兩個大領導的秘書就趕來了,最后不僅沒罰款,連假煙也留了下來,只是告訴她男友,以后可不能這么集中的賣,和真煙摻一起就沒事了。
古人云“三歲看小,七歲看老。”一個人的一輩子是在七歲以前就基本定型了。社會心理學者和贏告訴記者,弗洛伊德先生早在一個世紀以前就指出了幼兒期經歷對人一生的決定作用,這一觀點也得到現在最為風行的人本主義心理學派的證實。幼兒期教育就像打造樓房的地基,任何的偏頗都會對一個人的一生產生重大的影響,甚至改變他的人生軌跡。然而目前我國現行的幼教體制,卻將這一切推向了市場,過早讓孩子接觸到社會的不良影響,對其個人心理的健康成長極為不利,甚至會引發(fā)大面積的心理扭曲。
最后,和贏建議,中國可以借鑒其他國家的做法,推行社會保障國民教育,即把包括幼教在內的基礎教育列入社會保障內容,只要是國家的合法公民,就享有同等的全免費基礎教育,其費用通過國家征收基礎教育稅來實現。這也許是解決不公平幼教扭曲幼兒心理的最好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