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小寶寶奶聲奶氣的叫出爸爸、媽媽,蹣跚地邁出了第一步的時候,年輕父母的臉上掛滿了喜悅和放松。但是寶寶長到兩、三歲,年輕的父母發(fā)現(xiàn)孩子突然變了:
喂他們吃飯,他們偏要自己吃,吃得滿臉滿地;
領(lǐng)他們散步,他們不愿牽著大人的手,好道不走,專踩泥趟水;
公園里打滑梯,他們偏躺著滑;
幫他們搭積木,反而不高興;
不穿新買的套裝,非要穿還在滴著水的舊褲子;
和父母頂嘴、說反話,大人越是阻止、小孩越是開心...
總之,你讓他們向東,他們偏向西,總是跟你對著干,固執(zhí)而又干脆!
年輕的父母們身體被掏空,無可奈何。那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孩子們發(fā)生了這樣的變化呢?
其實這正是孩子成長過程中,身心發(fā)展的第一次飛躍,教育學稱之為“第一反抗期”。這種“反抗”表現(xiàn)是一種正常的現(xiàn)象,它是寶寶正常發(fā)育的必然階段,是寶寶開始要獨立的標志,小寶寶開始有自主感,他們堅持自己的進食、排泄方式,會反復應用"我"、"我們"、"不"來反抗外界控制。
如果孩子順利度過這個時期,成人以后自主性強;若這個時期沒有較明顯地(不是過分的)表現(xiàn)出反抗,成年后意志多是薄弱的,成人以后有自主性和主動性缺乏的傾向;如果孩子沒有反抗行為,這多是因為父母的教育過于嚴厲,孩子自主的欲望受到抑制,或者父母過于溺愛,一切欲望有求必應,從而剝奪了兒童自我發(fā)展的機會。
通常孩子到5、6歲家長常常感到孩子“聽話了”,“懂事了”,這代表孩子結(jié)束了人生的第一反抗期,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如何幫助孩子度過人生的第一反抗期呢?
(一)理解孩子的“反抗”,鼓勵獨立性
在適當約束的前提下,鼓勵孩子去想、去做、去干、去觀察接觸大自然,對于孩子表示要“我自己吃”、“我自己穿”、“我自己拿”等意愿,給予鼓勵并細心引導他們自己的事自己做。
(二)教會孩子掌握一定的行為規(guī)則
教會孩子掌握一定的行為規(guī)則,讓孩子知道什么是對、錯;什么是壞;什么是該做的,什么是不該做的;什么是會得到表揚的,什么是會得到批評的。培養(yǎng)孩子的意志品質(zhì),避免并且糾正孩子的任性和無理,保證其社會適應性。
(三)注意責備孩子的方式
(1)當沖突發(fā)生時,一般不要與孩子硬頂?蛇m當轉(zhuǎn)移其注意,換個活動,或允許孩子“下臺階”。事后講道理。
(2)對于個別孩子也可以事先提醒,打“預防針”。
(3)家長說話一定要算數(shù),不可反悔。
(4)孩子行為的結(jié)果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家長應善于讓孩子看見自己行為的結(jié)果。
(5)孩子特別愛模仿,如果父母之間一方要求另一方辦某件事,另一方對對方的話“聽而不聞”,對要做的事“視而不見”,孩子會在無意之中受到“感染”以至“效仿”。
(6)如果對孩子提出的要求前后不一,或者父母提出的要求不一致,孩子就會無所適從,表現(xiàn)出不聽話。
(7)避免情緒化教育。有些家長高興時,孩子提出什么要求都滿足,可當自己情緒不好時,即使孩子沒有錯也要批評一頓。家長對孩子的態(tài)度經(jīng)常是情緒化的,那就在孩子面前失去了權(quán)威性,家長說的話,孩子也就不會聽了。
(四)對寶寶提出的要求要合情合理
(1) 不要在孩子情緒低落、不穩(wěn)定時提要求。
(2) 不要給孩子提過高、過多的要求。
。ㄎ澹┡c寶寶有足夠的交流
(1) 要舍得花時間。比如帶孩子出去玩,讓孩子在你視線范圍內(nèi)可以到處去跑,去觀察,而不是把孩子限制在自己身邊,或者自己在一旁玩手機。
(2) 和孩子一起玩兒,然后再實施你的要求。
(六)用選擇式的問題向孩子發(fā)問
在炎熱的夏天,媽媽想要孩子多喝一些水,她沒有直接要求孩子喝水,而采用征詢式說話方式引導孩子:“你是要喝涼開水呢,還是要杯溫開水?”這樣,孩子能感到自己有自由選擇的權(quán)利,一定會做出某種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