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兒科門診上,很多吃飯少、個子矮的孩子也常發(fā)現(xiàn)有便秘的存在。很多家長認為便秘只是一個簡單的癥狀,實際這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一直會困擾孩子很久。把這個問題提出來,使大家能認識到便秘的危害,要引起足夠的重視,早期預防很重要。
便秘可由腸道病變引起,也可源于飲食、精神及習慣等諸因素影響。如嬰兒期就發(fā)生的便秘多以喂養(yǎng)不當有關。非母乳喂養(yǎng),以配方奶為主,又沒有注意添加有益排便的富含纖維素的蔬菜等輔食。
到幼兒期,又以糊狀精細軟食為主食者,便秘就更為嚴重。這些孩子又因得不到咀嚼多渣食物鍛煉的機會常常發(fā)生嘔吐和厭食而影響正常的生長。
由于經常出現(xiàn)便秘或大便干燥,就導致肛裂或痔瘡,使孩子因為疼痛而不敢排便產生恐懼心理;宿便會令人口臭、腹脹、使食欲減退。長期便秘糞便久積于腸道,會發(fā)酵產生大量有毒物質,不僅影響腦功能,阻礙孩子的智力發(fā)育,也嚴重影響孩子的情緒和注意力。
小兒本身易生內熱,缺乏合理的飲食,長時間偏食肥甘厚味且不吃蔬菜水果,使食物滯留在腸道內產生內熱,兩熱相加,損傷體內津液,形成便秘。其基本病機為大腸傳導功能失調,大便在腸腔內水分被過量吸收,使糞便過于干燥硬結。
多喝水、吃香蕉蔬菜、幼兒用點香油蜂蜜、或用益生菌、或腹部行順時針按摩(每天兩次,每次5—10分鐘)等措施是醫(yī)生經常推薦的方法,對部分患兒是有效的,但對頑固性便秘,作用微小。
解除孩子因排便產生的恐懼心理,保持大便軟化狀態(tài)是非常必要的。注意:少用或不用刺激性瀉藥,如番瀉葉、大黃片等;肛門塞劑如開塞露、肥皂頭等方式會產生依賴使大腸失去彈性加重便秘過程,不可長期持續(xù)使用。
行為干預(如鼓勵、訓練如廁、飲食調理、增加運動等)可能只對部分患兒有效,對有些嚴重患兒,只能起到輔助作用,不能起到治療作用,必須與藥物治療配合。治療和恢復腸胃協(xié)調功能需要療程和時間,切不能稍有好轉就停止必要的藥物。
為防止便秘,出生兩個月起就應該訓練良好的按時排便習慣,排便最好在清晨或晚上臨睡前,早晨排便最好;飯前大便可使孩子吃得好,但不要飯后大便。媽媽應根據(jù)孩子的情況,有意識的訓練定時排便,排便時媽媽要和他一起發(fā)出“恩恩恩”的聲音。
從寶寶階段,剛開始還不會控制排便,大約要到2歲左右,才能養(yǎng)成排便習慣,如果這時候,父母不注意幫孩子養(yǎng)成好的習慣,也容易引起便秘的問題。有些孩子活動少,平常運動量不夠,也會引起便秘。
大孩子整天窩在家里玩游戲機看電視,也可能會造成便秘。孩子兩三天無排便,父母不必緊張,其實只要排便都很順暢,就不能算是便秘。平常鼓勵孩子多吃蔬菜、水果,補充水分,飲食上還可安排吃芝麻、核桃、紅薯等,養(yǎng)成良好的排便習慣,逐步讓患兒在不知不覺中建立正常的生理排便機制,才能真正改善便秘的問題。
小兒便秘的定義和成年人有點不一樣。成年人一個星期排便次數(shù)少于3次就是便秘。孩子排便的時候非常用力、大便又粗又硬或像羊便,或是每次排便時,都會疼痛、哭鬧不安、出血,出血此情況,不管排便幾次,都視為便秘。
正常小兒每日排便次數(shù)可有較大差別。有的可一天幾次,有的則每3-5日一次,只要大便有一定數(shù)量,不十分干燥又不稀,同時又無不適癥狀,就均屬正常。即使大使次數(shù)較少,但大便質和量無不正常情況,又無食欲減退等癥狀,亦不能認為是不正常。
如大便干燥,量少又較難排出,即使一天有2-3次,但總量比平時明顯減少,亦應視為便秘。特別是同時有食欲減低、腹部脹滿者。如果平時排便較規(guī)則,突然二天以上不解大便,還可能伴有腹痛或腹脹,即應視為便秘,要及時尋找原因。
新生兒生后24-36小時應有正常胎便,如無胎便排出或排出少量不正常胎便,均屬不正常情況,應注意有無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等疾病。許多腸道病變均可導致便秘或無便,常見的有腸套疊、各種原因腸梗阻、嵌頓疝和先天性肥大性幽門狹窄等。
先天性巨結腸是由于結腸神經支配不正常引起的另一種疾病。主要表現(xiàn)為頑固性便秘,幾天甚至1周以上無大便,腹部膨脹如鼓伴嘔吐;純弘m可以進食,但大多營養(yǎng)狀況差,并常有貧血發(fā)生。
一旦患兒排便,則量極多,腹脹也隨之消失,但以后又反復發(fā)生。嚴重病例新生兒期即發(fā)生便秘,生后2-3日內無胎便;并出現(xiàn)嘔吐和腹脹,經灌腸后排出胎便,但1-2日后便秘、腹脹又重新出現(xiàn)。本病大多需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