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里,木木說什么也不脫鞋,不跟小朋友們一起踩小蘋果“走線”。
沒辦法,母親只好抱著他旁聽。
輪到“唱名字”時,老師和小朋友們全都扭著臉兒,沖著木木拍手表示歡迎。
木木不好意思了,干脆也扭著臉兒、閉著眼兒,假裝沒聽見。這下可把大伙兒逗壞了……
從這件事情我明白了,孩子是有自尊心的,我們大人沒有必要強迫他非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
再比如,在外頭遇見鄰居或熟人,如果寶寶們不愿意喊“叔叔”、“阿姨”、“姐姐”等,我也不會去強迫他們。因為我看到,每當讓他們說“再見”或“byebye”時,他們都表現得很積極,這就說明孩子不是不懂禮貌,而是在禮貌的稱謂或者場合上有所選擇,而我們大人難道不應該去尊重一下孩子的意愿嗎?
著名幼教專家孫瑞雪在《愛與自由》一書中講道:“對于兒童來說,順從是一種榮耀,一種快樂。想一想熱戀的戀人,她請他做點什么時,他是何等的榮耀!順從的人就是自我實現的人。當兒童有時順從、有時不順從時,那是他還沒有具備順從的能力。一旦他具備了能力,就可能聽從成人的指示去做什么,以便檢驗自己。最后,兒童會渴望順從,因為他順從的是真理。”
當然,我對禾禾、木木的情緒發(fā)展和社交行為也存在一定的擔憂。他們從小就生活在同一個屋檐下,吃著相同的飯菜,穿著相同的衣服,過著相同規(guī)律的生活,甚至于接受著同樣的外來刺激,時間長了自然就形成某些相同或相似的行為習慣。
我很擔憂。我怕禾禾、木木早就成為一體,或者形成一種固定的交往模式,反過來會影響他們與外界的交往能力。事實上我的擔憂是有道理的。
有一次,鄰家小男孩主動跑來找禾禾、木木玩。可他們玩得正起勁兒哪,似乎沒有發(fā)現那個小孩子的熱情。結果,那個小男孩挺沒意思地跑了……
這件事情對我觸動挺大。我不知該如何把握這個度,一方面要考慮到特定的年齡,另一方面又必須意識到雙胞胎成長中的特殊之處。
蒙臺梭利認為,孩子性格的發(fā)展與他的人際交往是同等的。在所有人際關系中,家庭關系和小伙伴的友誼對他的影響非常深遠。特別是在兩三歲左右,基本上是“自我中心階段”。這個階段的孩子經常把一起玩或是離得較近的孩子當成“最好朋友”;而交往的目的,也不過是為了得到喜歡的玩具或自己不具備的能力。
為了鼓勵禾禾、木木與外界交往,我和老公商量好了,一有空就帶出去串門、做客,并有意識地為他們設計一些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