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而父母又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把孩子培養(yǎng)成為一個講文明懂禮貌的人,是我們做父母的職責,為了培養(yǎng)孩子優(yōu)良的品質,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就要注重對孩子進行潛移默化的文明禮儀教育。
因此,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孩子進行文明禮儀教育的:
第一,做真實的父母。家長要經常反省自己,要隨時隨地對自己的行為舉止負責。家長可以將喜怒哀樂真誠坦率地告知自己的孩子。家長要讓孩子明白父母也有酸甜苦辣,也有身體或情緒不好的時候,要適當地在孩子面前承認自己“累了”、“乏了”、“疲倦了”,或是“想要什么了”“今天開心不開心了”等等,讓孩子了解父母的喜怒哀樂,孩子也會從中逐漸懂得去關懷和體貼父母的。 我的女兒剛剛學說話不久,當有人送她東西時,我讓她學說謝謝。后來經過反復培養(yǎng),她便學會了主動說謝謝。同樣用這種方法,我們使孩子學會了說再見、對不起、你好等禮貌用語。雖然年齡尚小的孩子也許還不具備感激別人、尊敬別人的更高的情感,但學會了和別人禮貌用語,無疑有利于逐步發(fā)展孩子的優(yōu)秀的情操和品質。
第二,心中有他人。由于孩子年紀還小,對他們的心中有他人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這必需經歷一個由淺到深、由近及遠的過程,父母可以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逐步培養(yǎng)孩子,教孩子愛自己的家、愛自己的爸爸媽媽、愛自己的兄弟姐妹、愛自己的奶奶爺爺、愛親人、愛老師、愛同學小伙伴。為此,父母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要注意逐漸克服孩子任性、自私等不良傾向。例如在孩子們之間玩耍時,吵吵打打鬧鬧的事時有發(fā)生,處理磨擦、打鬧的過程也是讓孩子學會與人相處的重要課程之一。但是孩子畢竟年幼,還尚未形成是非觀念。尤其是現在的孩子,家備受父輩、祖輩的寵愛,有的孩子就性格暴躁,而且自私自利,在和同伴相處中如果稍不如意,便哭鬧不止,甚至拳腳相加。因此,作為父母,應抓住這些重要的教育時機,做到不袒護、不縱容、使孩子能夠養(yǎng)成不卑不亢、誠實勇敢等等,教會孩子自己處理糾紛,培養(yǎng)孩子的正直、坦誠、善良、健康的人際交往能力及形成健康的人格,從而提高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從懂得愛自己的親人開始,繼而達到愛他人,心中有他人的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