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国产农村老太xxxxhdxx,六月婷天综合网,熟妇人妻中文AV无码

警惕居家容易發(fā)生意外的4個因素

媽咪愛嬰網(wǎng) www.ideagreen.cn 2014年10月09日 10:35:16 

  全球兒童安全組織的《兒童家居用品安全——兒童傷害狀況和家長認知報告》顯示:

警惕居家容易發(fā)生意外的4個因素

  ●61.2%的兒童傷害發(fā)生在家中。

  ●在家中,兒童經(jīng)常發(fā)生的傷害主要有:跌倒/墜落25%、燒傷/電傷16.7%、銳器傷9.1%等。

  ●超過70%的家長不會定期對家居用品及其擺放進行安全檢查,其中7%的家長從不檢查。

  ●近80%的家長不清楚如何對家居用品進行安全檢查。

  家,常常給人溫暖而舒適的感覺;然而,對于小寶寶而言,它卻潛藏著種種隱患。那么如何給寶寶一個真正安全的家呢?

  警惕居家容易發(fā)生意外的4個因素

  很多時候,意外發(fā)生了,爸爸媽媽才追悔莫及:“早知道會這樣,我們就……”其實,如果采取了有效的預防措施,絕大多數(shù)意外事件都能避免。我們分析了一些居家意外發(fā)生的原因,一般而言,下面4個因素碰在一起,意外就發(fā)生了——

  1. 寶寶身邊有危險物品存在

  ●藥盒、藥瓶、化學試劑。這些物品如果被寶寶隨手拿來吃,后果不堪設想。

  ●水。隨手可及的熱水會燙傷寶寶。浴缸里的水,只需要2厘米左右深就可能使一個嬰兒溺水;只需2分鐘,嬰兒就可能在水中失去知覺。

  ●電源插座。寶寶開始用手指探索世界的時候,最喜歡用手去鉆洞洞,鑰匙孔、瓶口、紐扣洞……都是他們的最愛。當然,他們對電源插座的洞洞也充滿了好奇。如果電源插座沒有進行安全保護,容易引發(fā)觸電危險。

  ●電器。工作中的電熨斗會燙傷寶寶。電扇運作的時候,如果寶寶手伸進去會被割傷。電熱水壺工作時,滾燙滾燙的,也會燙到寶寶。

  ●易碎物品。日常生活用品在你眼里或許很普通,但在寶寶眼里都是新奇的,碰一碰、摸一摸、拍一拍,甚至扔一扔,這都是寶寶認識世界的開始。但玻璃制品、瓷器等易碎物品,很容易被寶寶砸碎,小碎片容易割傷寶寶,如果物件比較大,還會壓傷寶寶。

  ●小顆粒物品。各類小豆子、小珠子如果被寶寶塞進了嘴巴、鼻子、耳朵,容易造成一定危險。

  ●繩子。別看繩子柔柔弱弱,寶寶如果拿來當玩具,繞在脖子上,很容易造成窒息。

  ●煙頭。煙頭尤其是還沒有被掐滅的煙頭,如果被寶寶撿起就會燙傷寶寶。

  ●放置不穩(wěn)的家具。小寶寶處于學爬、學步階段時,跌跌撞撞,如果撞倒衣帽架、柜子時,容易被砸傷。

  ●尖利的物品。有尖角的家具、剪刀、刀、筆等,對寶寶而言,都是危險的。

  2. 寶寶身處的環(huán)境缺乏保護

  ●媽媽在廚房燒菜,廚房沒有鎖門。→寶寶有可能被燙傷

  ●衛(wèi)浴間沒有上鎖。→寶寶有可能滑倒

  ●衛(wèi)生間馬桶蓋子開著。→寶寶有可能跌入馬桶

  ●滾筒式洗衣機的蓋子開著。→寶寶有可能把手或身體伸進去

  ●電源插座沒有加保護套。→寶寶有可能觸電

  ●誤以為裝了紗窗就能防止寶寶掉出窗外。→寶寶有可能高空墜樓

  ●把寶寶獨自一人留在家里,包括寶寶熟睡時。→寶寶有可能發(fā)生任何危險

  ●窗邊有可以攀爬的椅凳。→寶寶有可能跌落,甚至高空墜樓

  ●地毯下沒有鋪防滑墊。→寶寶有可能滑倒

  ●透明的玻璃門上沒有任何警示標記。→寶寶有可能撞在玻璃門上

  ●床邊沒有防護欄。→寶寶有可能跌落

  3. 寶寶對家中隱藏的危險一無所知

  寶寶剛來到這個世界,對任何事都沒有預見,不會事先防范,更不能理解某個行為會發(fā)生怎樣的結(jié)果,也不知道何為“危險”。他們特別需要爸爸媽媽的保護。等寶寶長大些了,懂事了,爸爸媽媽要及時把家里的危險隱患一一告訴他,并告訴他預防方法和急救措施。

  4. 照看寶寶的大人缺乏警惕性

  出現(xiàn)以下情況時,往往會讓照看寶寶的大人警惕性下降或顧不上寶寶——

  ●家里來了客人,大人們忙著招待客人。

  ●全家剛剛從外面回來。

  ●大人忙著做飯或其他事情。

  ●家里剛換保姆,保姆不熟悉家里環(huán)境。

  ●爸爸媽媽關系緊張,心情不好,照顧寶寶時心不在焉。

  ●負責照顧孩子的爺爺奶奶精力有限,看護不當。

  ●家里有人生病或發(fā)生其他嚴重的事情。

  ●家庭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如搬家等。

  寶寶家居高發(fā)事故分齡提示

  臥室

  客廳

  廚房

  浴室

  抬頭翻身期

  (0~6個月左右)

  被子窒息;

  繩帶纏繞;

  床鋪墜傷。

  沙發(fā)墜傷;

  玩具傷害。

  熱奶燙傷;

胎教音樂
  • 幼兒安全推薦
寒假幼兒安全注意事項
  • 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