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短文加以研究、發(fā)揮起來,至少可以寫成厚厚的一本書。有位醫(yī)生朋友還把這篇文章,用毛筆整整齊齊地謄寫在本子上,隨時誦讀哪!這里只想提出一點感想,我國古代醫(yī)學(xué)家談到胎教、胎養(yǎng),都再三警告,做丈夫的絕不可同孕婦行房,否則會有各種嚴重后果。清代的褚人獲還因此稱贊受胎后的母馬,因為只要公馬靠近,就會用蹄踢開它。褚人獲認為這是母馬在護胎,還說“易稱牝馬之貞以此”哪!
至于現(xiàn)代西醫(yī),大都主張不要過于激烈或頻繁,講求一點自然舒適的姿勢即可,嚴格一點的是,在胚胎期及臨產(chǎn)期避免就好了。這些中西醫(yī)都只向男人說“可”或“不可”,但行醫(yī)數(shù)十年的張老先生,卻說“須曲體母情,適其自然之性,使子氣安和”,否則“若強制以違其性,則郁火彌熾,此與恣情無禁者,雖截然兩途,而熱歸胎兒則一”我想,即使不信胎教的新女性主義者,也要為這位開明的八十歲老伯伯歡呼,他還是近四百年前的先賢哪!
以上只是非常簡略地介紹了我國先賢所謂胎教的一小部分,至于胎養(yǎng)部分,包括如何有孕、如何在不同妊娠階段施予安胎保胎,以及孕期、產(chǎn)期、產(chǎn)后如何調(diào)護等等,更是匆匆略過,只是提到一些婦科專著,希望能引起有心人士進一步研究而已。因為我們這次的報告,重點是在胎教。其實,在先賢的著述中,即使提到胎教,往往也是跟胎養(yǎng)密不可分的;反過來說,論述胎養(yǎng),其中卻又包含著胎教,例如《宜麟策續(xù)編》提出“保孕六說’:一、除煩惱;二、禁房勞;三、戒生冷;四、慎寒溫;五、服藥餌;六、宜靜養(yǎng)。其中第一、六項是偏重于胎教的,如第一項說到:
凡受胎后,切不可打罵人。蓋氣調(diào)則胎安,氣逆則胎病,惱怒則否塞不順。肝氣上沖,則嘔吐衄血,脾肺受傷;肝氣下注,則血崩帶下,滑胎小產(chǎn)。欲生好子者,必須先養(yǎng)其氣。氣得其養(yǎng),則生子性情和順,有孝友之心,無乖戾之習(xí)。所謂“和氣致祥”、“一門有慶”,無不由胎教得之。
第六項說到:
胎前靜養(yǎng),乃第一妙法。不校是非,則氣不傷矣;不爭得失,則神不勞矣;心無嫉妒,則血自充矣;情無淫蕩,則精自足矣。安閑寧靜,即是胎教。
這豈止是胎教,去掉首尾各八個字,簡直是修道者的座右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