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多表揚并不代表不批評不懲罰。如我經(jīng)常幼兒下樓有把扶手做滑梯的幼兒,這是非常危險的行為,于是下樓游戲前我提出誰下樓再劃扶手,就要失去游戲機會。為了避免懲罰,孩子們多數(shù)能夠遵守規(guī)則,個別自控能力差的孩子因違反規(guī)則受到了相應懲罰,體驗到了后果,也能游戲。
三、 發(fā)揮幼兒的自我教育、榜樣教育及成人的言傳身教作用。
利用孩子們之間的交往讓其互相感染、彼此教育,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也省去了老師很多功夫。愛子們喜歡模仿,特別是他身邊的同年齡段的同伴會給予他們更多的影響;而評價活動在確定正確是非觀,樹立身邊榜樣的同時,也使兒童學會了較為客觀地認識自我和全面地評價自我。比如評選"好習慣之星"、頒發(fā)小紅花,命名"…寶寶"等等,這樣可以充分調動孩子的積極性,發(fā)揮孩子的個性特長。結合幼兒的這一特點,上上屆大班時,我根據(jù)我們班級情況幼兒年齡特點,設立了評比表,具體內容可以自定,有學習、生活能力、勞動意識、責任心、交往能力等多個方面,制定了具體的標準,用標記表示幼兒的表現(xiàn)情況,好★中△差╳。評比發(fā)現(xiàn),我們評比設定的內容不能太多,可以根據(jù)發(fā)現(xiàn)問題來設計,如冬天時候發(fā)現(xiàn)幼兒來園遲到者較多,我們可以增加來園這一項。如發(fā)現(xiàn)幼兒自我整理小課桌能力不好,增加整理課桌項目。我們堅持每天給予認真的記錄,每周五下午通過讓孩子們通過自我評價與他人評價相結合,橫向評價與縱向評價相結合的方式一周評價一次,對于有進步的孩子以及孩子們有進步的方面及時給予肯定并獎勵,如班長,值日生光榮稱號,或小玩具等。號召全體幼兒向其學習;而對于孩子不足的方面指明努力的方向,鼓勵其不斷進步。孩子們喜歡圍著評比欄互相比較,從中找出自己的優(yōu)勢與不足,從而產(chǎn)生自律意識,自己要求進步。
成人要以身作則,因為你的言傳身教還是會勝過那些空洞的規(guī)則,會"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的影響著孩子。每一位帶過小班的老師都會有這樣的體會:剛入園加入集體生活的孩子們會時時、事事模仿自己的老師,把自己一天來在幼兒園觀察到的老師的一言一行甚至語氣語調活靈活現(xiàn)的表演給家長或是在同伴游戲中再現(xiàn)出來。這就要求我們--不光是班上的老師,但凡是孩子身邊的成人--都應該有良好的行為習慣,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因為一個整體,其成員之間是會互相影響的。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須要注意示范作用,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如要求孩子搬椅子輕搬輕放自己也要輕搬輕放,要求孩子在教室里輕聲說話自己也不能大聲喧嘩,要求孩子懂禮貌自己也應帶頭使用禮貌用語……古人說:"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習慣是體現(xiàn)一個人素質的重要方面。幫助引導幼兒形成有益于其終身發(fā)展的習慣,是我們教育者不可推卸的責任。然而在培養(yǎng)幼兒良好習慣問題上,家庭和幼兒園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一些偏差。作為一線的幼兒教師經(jīng)常會聽到這樣的話語,"老師,今天學拼音(做算術題)了嗎?""老師,今天我的孩子吃了幾碗飯?"而很難有家長這樣問,"老師,我的孩子在幼兒園收玩具了嗎?"或者"老師,我的孩子拿別人的東西了嗎?"作為家長他們往往關注于幼兒智力和身體的發(fā)展,忽略了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而在幼兒園,個別老師也只是重視知識傳授,往往是為了教學而教學,忽視了行為習慣方面的培養(yǎng)。在一日活動中往往沒能抓住最佳的教育時機,把培養(yǎng)孩子的良好行為習慣這一目標僅僅局限在某次活動上,致使結果收效甚微。幼兒期是一生的啟蒙階段,僅僅將知識技能的學習,智力的發(fā)展和品德的培養(yǎng)作為教育的任務是不夠全面的。智力的開發(fā)、品德的培養(yǎng)乃至性格的形成卻受到個人行為習慣的影響,我們應重視良好學習、生活習慣形成的常規(guī)訓練,使幼兒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記得有一天我班上某孩子撒謊了,我本想通過故事《狼來了》教育孩子不能撒謊,讓孩子意識到撒謊是不對的,撒謊會造成不良的后果。就在我將故事講完后向孩子要從故事里得到的"啟發(fā)"時,這一聰明的孩子把手舉的高高的,我正洋洋得意于該孩子會中我教育的"招兒"?刹涣虾⒆永洳欢C傲司,"老師,我知道了,就是撒謊不能撒三次。"是的,孩子的話難道又錯了嗎?或許是由于教育經(jīng)驗的缺乏,更或許是沒有嚴謹豐富的知識無法給孩子一個滿意的答復。那次課我用了教師的"權威"生硬的告訴孩子從故事中得到的所謂的"啟發(fā)"。由此看來,無論作為家長或者是教師都要不斷學習,才能"對付"這些小家伙,讓他們"中招"。我雖迎合了孩子的胃口抓住了孩子的興趣點通過有趣的故事教育孩子養(yǎng)成不撒謊的好習慣,但卻對該故事沒有做更深層次的研究,結果收獲了不該有的"收獲"。我們應科學引導家長的育兒觀,同時也應通過各種學習途徑不斷完善更新教師自身的教育理念,建立正確合理的教育觀、兒童觀,這對于培養(yǎng)良好行為習慣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家園配合力促幼兒良好習慣形成 教育實踐證明,只有家園雙方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更好地發(fā)揮教育的作用,使每位幼兒都健康的成長,F(xiàn)在的孩子,大多數(shù)都是獨生子女,是家中的掌上明珠,家長對孩子生活照顧無微不至,給孩子吃最好的、穿最好的,盡一切可能幫孩子做一切需要做的事情,從不在孩子面前說個"不"字。結果,使孩子養(yǎng)成了自私自利、依賴性強的壞習慣。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離不開教師的引導,更離不開家庭的熏陶。因此幼兒園的教育是離不開家庭的配合和補充的。在幼兒園,我們會通過各種方式如家園聯(lián)系冊、家長園地,幼兒成長手冊,讓家長了解科學育兒的知識,并對家長提出一些具體要求,要求家長督促幼兒嚴格執(zhí)行,積極鼓勵有進步的幼兒,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另外我們還會定期舉行'家長開放日"活動,可以讓家長親眼目睹幼兒在園的表現(xiàn),讓家長也可以了解自己孩子與其他幼兒之間的差距。通過設置一些有趣的親子游戲,增進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親情,讓家長和幼兒在愉快的情景中,受到教育感染。而家庭也要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首先,父母要努力創(chuàng)設和保持一種和諧愉快、互相尊重的氛圍。幼兒在這樣的家庭中才會感到溫暖愉快,情緒穩(wěn)定,得到愛心的熏陶,萌發(fā)自信心、上進心;其次,要創(chuàng)設優(yōu)美整潔的家庭環(huán)境,使幼兒從小萌發(fā)愛美愛整潔,愛護物品,生活有規(guī)律等良好行為習慣。再次,要將教師的教育模式延伸到家庭教育中來,幼兒園要求孩子怎么做的,在家里同樣如此要求孩子。這樣,良好的行為習慣才能鞏固養(yǎng)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