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培養(yǎng)交流習慣,提高交流的有效性幼兒園的孩子年齡小,沒有很好的傾聽、交流的習慣,而且在很興奮的探索、操作過后要他馬上安靜下來交流、傾聽有一定的難度。有的時候教師提問后個別孩子在回答時根本聽不到他的聲音,而是其他的孩子嗡嗡嗡自言自語或者插嘴的聲音,導致交流活動失去了原有的意義,交流的價值也變得微乎其微。所以,教師不管在科學活動中還是平時的任何活動都要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傾聽、交流的習慣,讓匯報交流取得滿意的效果。
1、教師的引導語至關重要。
有的時候教師的一句引導、鼓勵的話往往就能把孩子們的注意力抓住。有的孩子因為膽怯,匯報的時候聲音很小,教師就可以鼓勵他:“你很棒,讓我們大家都聽到你動聽的聲音好嗎?”或者“你剛才玩得很好,把你的做法告訴大家,讓大家都向你學習”;當一個孩子在匯報探索過程時,而其他的孩子還沉浸于剛剛的探索操作時,教師就可以說:“我們一起來聽聽他是怎么做的,你跟他做的一樣嗎?”或者“聽聽他的想法你會學到更多”;對于一些經(jīng)常插嘴的孩子我通常是這樣說的:“你也想說嗎?想幫助他可以,等他說完以后再補充”。
2、建立一定的傾聽、交流的常規(guī)。
教師要提醒幼兒表達時聲音響亮,讓大家都聽得見、聽得清,盡可能把自己的探究結果表達清楚,并且運用收集的信息和實驗數(shù)據(jù)作有說服力的解釋,讓大家明白信服。在別人發(fā)言時,要傾聽,目光緊盯說話人,不隨便插嘴打斷,努力聽懂別人的發(fā)言,邊聽邊思考發(fā)言是否合理完整準確,如有疑問或補充,待其發(fā)言完畢后,舉手示意,請求發(fā)言。允許對探究過程和成果提出不同的意見和表示懷疑,能認真思考別人的意見,改進自己的探究方案。
三、指導交流語言,提升交流的規(guī)范性幼兒園的孩子在語言表達方面比較欠缺,往往都是“會做不會說”,經(jīng)常是探索得很到位,卻常常表達不出自己是怎么做的,對事物現(xiàn)象的描述缺乏邏輯性、合理性和完整性。所以教師要指導孩子準確、規(guī)范地交流、表達,這個過程也能發(fā)展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
1、教師要經(jīng)常提煉孩子的語言。
當交流中孩子詞不達意的時候,就需要老師的指導和幫助。教師要善于捕捉孩子表達不清話語中的真實意圖,并用精煉的語言幫助孩子表達。如中班科學活動“火箭上天”,孩子們探索用不同的方法把小火箭送上天后開始交流“你用什么方法把小火箭送上天的?”中班的孩子往往就不能把話說完整,一個孩子說:“拍”,就停在那里不說了,這時候我問他:“用什么拍?拍哪里?”他接著說:“用手拍可樂瓶。”我繼續(xù)問:“然后呢?”他說:“然后小火箭就飛上天了。”我鼓勵他:“把剛才的話連起來說就更棒了。”于是,在他連貫描述地時候,我邊傾聽邊適當?shù)貛椭、提醒他,讓他把話講完整。教師在此處的參與切合幼兒實際,有利于理清幼兒思路,提高課堂效率。
2、教師要指導孩子用規(guī)范的語言表達。
在科學活動中的語言表達,講求的不是花哨、冗長,而是科學、嚴謹、準確、規(guī)范、簡練。而幼兒園的孩子在描述探索過程時最容易出現(xiàn)的就是這個問題,在這時候,教師就要注意傾聽,及時地糾正孩子的一些不規(guī)范、缺乏科學性的語言,并把孩子的描述用精練的語言加以概括,長此以往后,孩子們就會注意自己在科學活動的語言的規(guī)范性和準確性。在大班科學活動《頂紙板》中,第一個環(huán)節(jié),孩子們用筷子頂起了各種形狀的紙板,我問:“你成功了嗎?你是怎么做的?”,一孩子說:“我拿著筷子,頂在紙板上它就頂起來了。”像這樣的交流,沒有說出操作的方法要領而且缺乏科學性,于是我啟發(fā)他:“要怎么握筷子呢?”他馬上演示給我看,豎得直直的,我?guī)退偨Y:“原來筷子要握得直直的。”又啟發(fā)他:“你的筷子頂在哪里紙板最穩(wěn)當?”他說:“我找了很多地方,最后,在中間這個位置最穩(wěn)當。”“你的發(fā)現(xiàn)真了不起,把你剛才的發(fā)現(xiàn)再完整地講一遍。”我馬上鼓勵他。這一次他的交流明顯比上一次更會概括、更具科學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