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年齡的漸長,學齡前兒童對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逐漸強烈,開始產(chǎn)生參加成人社會實踐活動的愿望。而幼兒園的角色游戲正滿足了幼兒的這種愿望,成為幼兒最喜愛的游戲。在游戲的發(fā)展過程中, 老師的指導非常關鍵,而角色游戲的評議,是對幼兒游戲的一種間接指導,開展角色游戲的評議工作,能有效地促使教師深入到游戲中去觀察、了解游戲情況,改進指導方法,提高幼兒游戲水平。 下面我就游戲講評談談自己粗淺的體會。
一、學會觀察,抓住新創(chuàng)意進行評價。
觀察幼兒在游戲中的情況,是組織游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發(fā)現(xiàn)幼兒游戲情況的窗口。觀察什么呢?也許有的老師說,游戲有什么好觀察的,他們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只要玩得高興就行了。其實,觀察的東西還真多:孩子在游戲中是積極主動地玩,還是消極被動地玩;是創(chuàng)造性地、獨立地玩,還是模仿他人,跟著他人玩;和同伴相處的關系如何?動手操作能力怎樣?對待玩具和同伴的態(tài)度怎樣?語言交往能力如何?角色意識,角色間的關系,游戲情節(jié)的發(fā)展變化怎樣等等,這些都是觀察的對象。在游戲過程中,教師不可能完美地設計角色游戲的全過程,總有這樣那樣的突發(fā)情況,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在游戲中仔細觀察,抓住游戲中有意義的小事,及時地加以肯定。如在玩小吃店游戲時,“經(jīng)理”聽到一幼兒說:“我剛才坐公共汽車來吃,那司機也很想來吃羊肉串,可惜沒空,等會我給他送去算了!”一句話啟發(fā)了“經(jīng)理”,他馬上成立了一個送貨上門“熱線電話”,只要打電話,不論多遠都送,還主動為幼兒園的小朋友送去可愛的小禮物,“生意”也因此“紅火”起來。我把這件事告訴大家,引起了小朋友們的極大的關注。這件本來是一個孩子游戲中的事,經(jīng)過評議成了大家的事。蘇果超市的小朋友也說:“我們也要送貨上門!”,“我們要買一送一”,“我們要免費為醫(yī)院的病人送水果”。幼兒從這件事中學到了如何把“生意”做好,如何關心別人,積極動腦筋就會使一些問題迎刃而解等良好的品質,并能在以后的游戲中得到發(fā)揚。學會觀察,抓住機會,變點滴小事為有意義的事,閃光點轉眼變成閃光片、閃光面,給全體幼兒以良好影響。
二、以角色身份參與游戲講評,感受游戲的樂趣。
幼兒在游戲中認認真真地扮演角色,認認真真地模仿角色的勞動,游戲結束講評時,能走上前來以角色的身份向同伴把自己如何扮演角色的事情告訴大家,這樣,可以與大家一起分享游戲的快樂和不開心,他們所說的快樂或不開心的事情都是同同伴間進行游戲產(chǎn)生的。如:“我今天玩的不開心,因為某某同我一起玩玩具店,可是他老跑到別處去,只有我一人在玩。”又如“我今天玩的很開心,因為我生病了某某還照顧我,給我吃雞湯又帶我上醫(yī)院。”通過分享游戲的事情,讓大家對角色身份的職責有了更明確的認識;同時,通過講述既發(fā)展了口語表達,又能達到相互啟發(fā)、交流的目的。
三、充分討論,積極回應,讓游戲講評成為解決矛盾、提高游戲水平的階梯。
隨著經(jīng)驗的積累,幼兒的事非觀念、主見都得到逐步增強,我充分地利用游戲的講評組織幼兒對游戲中發(fā)生的問題進行討論,讓幼兒在討論中在爭執(zhí)中尋求答案。記得一次坐車的游戲中,有位媽媽抱孩子上車,有一位腳受傷的人,車上有老人還有小孩,他們一起去游戲玩,由于司機緊急剎車,結果出事了,翻車了,大家都受傷到醫(yī)院去,許多人都手斷腳斷了,于是醫(yī)生都在忙著接,但由于經(jīng)驗不足,他們只是用繩子在手上或腳上一綁,結果是松了又松。在游戲講評時,大家對怎樣綁繩和接斷手展開了充分的討論:有的說,接手的繩子要粗一點;有的說,接手時手上要先抹藥;有的說,我們就是不會打結……對幼兒的討論,我并不急于告訴他們,而是讓他們回家與家人一起看書或請教醫(yī)生。第二天,有幼兒來告訴我,接手時要用一個板把它固定,這樣就會更快的好起來。有的幼兒說,要多喝骨頭湯才會更快好起來;還有許多幼兒來告訴我他已經(jīng)學會了用繩子打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