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以前教過的一個孩子,現在上小學了,她來幼兒園玩兒。我問她,覺得幼兒園好玩兒嗎?她說張云沒來,有什么好玩兒的?張云是她所在班里一個出類拔萃的孩子,我沒想到她在孩子心目中地位如此之高,居然會影響到別人的快樂與否。我就覺得這是個大問題,“領袖”的存在,可能關乎孩子成長的實際環(huán)境,關乎每個個體的早期人際體驗。這些問題也許我們很少能夠顧及,大部分時間我們看見的是一個個的“單個”的孩子。
某個孩子得到群體多數孩子的認同需要較長的一段時間,在歷經教師組織活動、群體自發(fā)活動方方面面的錘煉之后,他們才能脫穎而出。大多數領袖都是從小班一直到大班待在同一個群體,而且要到中班后期和大班才能成為堅不可摧的領袖。在直接招收的中班里,比較難以產生這種核心人物,而且對群體其他人的影響程度要打折扣。在孩子對群體其他伙伴的認知中,中班以前的經歷可能扮演著某種重要角色,或者至少可以說是小班相處增進了彼此之間的熟悉程度。
那些聰明伶俐、能說會道,在老師組織活動中表現出眾,在群體自發(fā)活動中有想法有辦法能照顧各個孩子共同游戲的核心人物。她們以女孩居多。她們是老師家長欣賞同伴羨慕的對象,干什么象什么,學什么會什么,她們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家長總是自覺不自覺的拿她們當榜樣提點自己的孩子,她們有親和力,組織同班玩兒時能照顧到被忽視的孩子,所以老師會鼓勵別的孩子跟他們結伴玩耍。這樣的孩子的確是相當優(yōu)秀、數量也是很少的。如果一個班里能有一個兩個這樣的孩子,至少從管理角度而言是很讓老師放心的。但我不能確切知道別的孩子有怎樣的感受,領袖的力量實在是太強大了!
在中班孩子之間的攻擊行為是相當明顯的,到大班以后才基本上轉化為口頭攻擊為主。攻擊行為盡管受到老師的強烈抑制,但群體里總有孩子弱小需要保護,即使你是最強的有時也需要別人的幫助,有些孩子就在實踐中學會一種技巧——結伙互助。這就需要一個召集人,性格潑辣能借助自身和伙伴的力量幫助處于某種劣勢的孩子擺脫困境,他慢慢的就成長為領袖,別人有爭執(zhí)就會找他仲裁是非曲直。潑辣互助型領袖,自身的能力、親和力比之聰慧親和型的孩子稍有不足,但并不影響他的核心地位。可能甚至一個各方面很突出的孩子也會說,“我是他的幫手”,這很能說明問題。這個領袖能有效平息老師視線之外的爭斗,當然有時候這種地位會讓他們做出一些不適當的舉動。
有些孩子聰明漂亮乖巧,老師難免會給以過多的肯定,從而使孩子在一定程度上獲得了支配同伴的特權。孩子受暗示性強的特點,會使一些孩子樂于接受這種支配,并且傳達給更多的人接受支配,這樣形成“領袖”地位,應該定位為外援肯定型。肯定評價過多之后她們會依賴這種肯定,不表揚他就會難受。生活中有很多孩子,鼓勵贊揚讓他們慢慢成長為優(yōu)秀的孩子,同時也有一些孩子在過分肯定的環(huán)境中成長,到一個正常環(huán)境中不適應而影響到以后的生活。這個類型的孩子應該得到更多的關注。
對孩子而言,最重要的是要告訴他們“你和別的孩子都一樣”,以免這種地位給他們自身和同伴帶來負面影響。這也提示我們要注意觀察群體自發(fā)活動,深入認識群個體互動模式善加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