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科學活動充滿思維的氣息--"怎樣使球在斜坡上停住不動"活動案例所有的科學知識,在實質上都是"猜測性的知識",都是我們對于某些問題所提出的暫時的回答,這都需要在以后的認知活動中不斷加以修正反駁,沒有一種知識可以被一勞永逸地獲得,"終極的解釋"是根本不存在的?茖W教育是生活的、智慧的教育,科學活動應該做到:流程的簡約、過程的真實、結果的有效?茖W活動是科學教育的主陣地,是培養(yǎng)幼兒科學素養(yǎng)的主要途徑?茖W活動"怎樣使球在斜坡上停住不動"是我園的園本課程,是在"做中學"課程理論指導下進行的科學活動。
活動開始,我引導幼兒猜想:"把一個球放在斜坡上,球會怎么樣?那有什么辦法使球在斜坡上停住不動呢?"高巧燕:"用重的東西壓住它。"顧玄燁:"下面放一個東西擋住它,不讓它滾下來。"……分析:從一開始問題的提出,幼兒的思維已經開始了,雖然大部分幼兒并沒有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但當他聽到同伴的想法,他的智力同樣在接受挑戰(zhàn),思維同樣在接受碰撞。
教 師:還有什么辦法呢?這些方法行不行?我們一起來試一試。
季一帆:用一個圓筒形的積木套在波波球上,球停住了。
沈卓:受到季一帆的啟發(fā),用環(huán)形雙面膠將波波球套住,球也停住了。
陳沁榆:直接撕下一塊雙面膠,粘在斜坡上,把球往上面一按,粘住不動了。
顧玄燁:用一塊正方形積木擋在斜坡上,球向兩邊滾出去,他又用一塊積木搭成"∟"的折角,球安安穩(wěn)穩(wěn)地停住不動了。
劉佳怡:用剪刀張開呈"×"狀,擋住了波波球的下滾。
王 靜:用毛根系在斜坡上,形成一個突起的障礙,球也停住了。
……分析:在這個過程中,幼兒的思維通過實驗操作顯現了出來:有的借鑒于一開始說到的方法;有的取決于材料的提供,拿到什么材料就利用材料的特點想出合適的方法;有的則借鑒于別人的方法去尋找相同作用的材料。通過他們忙碌的身影,我看到了不同幼兒的不同思維方式。
教 師:"你是用什么方法使球停住不動的?"季一帆:"我用一個圓筒形的積木、雙面膠套住波波球的。"陳沁榆:"我用雙面膠粘住的。"顧玄燁:"我用積木擋住的。"何佳漩:"我用積木、剪刀、雙面膠都能把球擋住。"王 靜:"我用毛根、剪刀,還有瓶子也能把球擋住。"教 師:"老師給你們準備了這么多的東西,什么東西沒有用到呢?"劉佳怡:"籃子。"徐茜紅:"白冰盤。"教 師:"它們能不能使球停住不動呢?"劉佳怡:"可以的,把它放在球的下面擋住。"教 師:"那還是用的擋住的方法,跟瓶子、積木的作用差不多,有沒有不同的方法使球停住不動呢?"徐茜紅:"把球放在里面。"分析:當幼兒的思維趨于平靜,教師提出了用不同方法的要求,幼兒的思維再次接受挑戰(zhàn),再次被激活,為第二次操作提出了探索方向。
教 師:"我們教師里有各種各樣的物品,小朋友可以找一找,想出更多的好辦法使球停住不動,好嗎?"汪文靜:用單面膠綁住波波球。
高巧燕:用橡皮擋住。
季嘉蕾:用娃娃家的被子鋪在斜坡上,按出一個窩,把小球放在窩窩里。
解天宇:用橡皮泥盒子套住。
姚依霖:用橡皮泥團成一團,把小球按在橡皮泥上。
……分析:幼兒的思維充分發(fā)散了,整個教室里的東西都可以成為他們的操作材料,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只要能想到的、能拿到的材料都成功地使球停在斜坡上。孩子們是興奮的,如果不是時間的關系,他們一定會試遍所有的材料呢!
孩子們的思維是活躍的,無拘無束的。它就象星星點點的火種,當我們給他們提供適宜的條件,就會迸發(fā)出絢麗的火花乃至熊熊大火,我們教師應該是助燃劑,關注幼兒的思維過程,讓科學活動充滿思維的氣息,成為生長智慧、施展才能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