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豐富多彩的親子社會實踐活動。如何既能讓幼兒“走出去”,又能保障幼兒的安全?在實踐中我們得出,利用周末時間組織親子社會實踐活動,請家長帶領孩子自愿參加,不僅保證了孩子的安全,還增進了幼兒之間、家庭之間、老師和家長之間的感情,在活動后的自由活動中組織“家教沙龍”,和家長共同探討育兒經驗,使親子活動一舉多得,家長、幼兒、老師都受益。
例如:我們在泉城廣場銀座地下超市組織了“小鬼當家—我們的綠色之旅”親子社會實踐活動。老師們先給孩子們講解“綠色標志”,再教小朋友認識5元的人民幣,然后提醒孩子們購物的常識,在遇到困難時應該怎么辦?等等。家長們這次只是孩子們的助手,孩子們積極行動真正做了一回實踐的小主人。購物結束后,老師還帶領著大家參觀了泉城廣場。
在活動中,孩子們不僅僅認識了五元人民幣,學會了通過辨認綠色標志來選擇、購買綠色食品,還掌握了初步的理財觀念,真正獲得了一次自己拿錢,自己計劃用錢的嘗試,為今后獨立地參與社會積累了豐富的感性經驗,是他們踏向社會的重要一步。另一方面,泉城廣場的地理與人文知識不僅擴展了孩子們的視野,增進了幼兒對家鄉(xiāng)濟南的熱愛,也為他們學會主動與人交往提供了機會和條件。
我們還組織了“遠足活動—尋找春天”“農家樂—豐收的果園”等活動。在活動中,不僅幼兒之間的關系更加密切,家長之間也進行了有意義的交流,老師與家長之間也充分利用了交流與合作的機會,為各方都能協(xié)調一致地促進幼兒發(fā)展提供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