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學前班教育與"幼小銜接"是當前幼兒素質教育、幼教改革的課題之一。目前我國的幼兒教育還存在著很多問題,要搞好學前班教育,正確處理"幼小銜接",關鍵是要正確認識學前教育的任務和提高教師的素質。關鍵詞: 學前教育; 幼小銜接; 心理能力幼兒教育是我國基礎教育的基礎,搞好幼兒教育將為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這是我們幼教工作者的責任和目標。96年我省改編了學前班教材。改編的學前班教材,突出了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銜接的思想。學前教育是入小學的關鍵準備階段。如何抓好適合我地區(qū)特點與實際的學前教育,抓好學前班幼兒的素質教育與提高,使之做好上小學的方方面面的準備工作。本年度我們對此做了較多的調查和研究,下面就此問題談談自己的觀點。
一、當前學前教育存在的問題1、"幼小銜接"教師的觀念有所更新,但缺乏切實可行的教育方案調查中發(fā)現學前班教師純知識角度的準備觀(即認為兒童入學前最重要的準備是學拼音、認漢字,使學生上學后學習"不吃力")已被全面的準備觀所代替。絕大多數教師認為,兒童的入學準備是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學習能力、自理能力、規(guī)則意識、任務意識、身體素質等方面的綜合準備。但是,認識方面的提高并不等于教育行為有了轉變,在絕大部分鄉(xiāng)鎮(zhèn),特別是市內學前班和個體幼兒園,主要教小學一年級的知識,如教拼音、認寫漢字。一節(jié)課讓幼小的兒童寫一篇田字格作業(yè),不光是獨體字,有的字要有十多筆畫,甚至要有廿畫筆順的字,一節(jié)課要算十到二十道算術題,小小的年紀,就要背上沉重的純知識學習的課業(yè)負擔,這種把小學的知識當作學前班主要教學任務的做法很不恰當。他們沒有把全面、綜合的準備觀轉化成為具有幼兒年齡特點的,易于幼兒接受的教學內容。幼兒識字、書寫量半學期少則在300字,多則在300-500以上,這相當于小學一年級教學大綱要求的識字量,有的甚至連小學大綱都超出了。違背教學規(guī)律,摧殘兒童身心健康。
2、作業(yè)內容豐富多樣,但仍有部分作業(yè)小學化由于教師準備觀發(fā)生了變化,所以部分學前班的作業(yè)內容也發(fā)生了變化。在一些正規(guī)的幼兒園和幼師專業(yè)畢業(yè)的教師所在的學前班,作業(yè)內容擴大到觀察作業(yè)(例如:語言課講到四季,讓幼兒回到家里或到街上、去農村親屬家、旅游活動等,觀察四季的特點。講到家電、家具等讓幼兒回家觀察家里的各種電器,作用、特點使用常識和注意事項等)口頭作業(yè)(用簡單的詞語說話,與成年人對話等)手工繪畫作業(yè)(如畫些兒童自己喜歡的這樣的作業(yè)既符合兒童的年齡特點,又有利于培養(yǎng)他們的任務意識、規(guī)則意識,為上小學做好充分的準備。但也有一大部分鄉(xiāng)鎮(zhèn)特別是市內的個體幼兒園,他們?yōu)榱擞霞议L望子成龍的要求,除上課教超大綱的內容外,留作業(yè)也是量很大,內容單一,清一色的文化知識,字少則10個,一字一趟,多則20個,一字一趟,另加數學題10-20道,并有100以內的加減法,還有混合運算的題。3、游戲"進入"學前班,但形式單一,時間短游戲對促進幼兒的發(fā)展有積極作用。一般的課堂教學,教師都注重在30-35分鐘的教學過程中設計一個或兩個以上游戲,以緩解幼兒的學習疲勞和再次激發(fā)幼兒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但時間較短一般都占課堂時間的2-3分鐘,有些生硬的感覺。有的教師游戲的穿插與設計不盡合理,本來講的知識正在上下銜接點上或幼兒正在興趣濃、注意力集中時,教師卻突然說小朋友學的很累了,咱們輕松一下,一下子把學習的積極性打消了,再撿起來講就沒有那種先前的火爆勁了。最缺乏的游戲還是那種單獨的利用一節(jié)課或1小時或者再多點時間設計的符合某種學科的某個內容的游戲設計。如:根據語言課當中的故事,看圖講述、續(xù)篇故事,而設計的"角色游戲"。數學課中的內容如:數的組成與分解、對數、序數、認識幾何圖形等,而設計的智力游戲,科學活動內容中,利用幾何圖形造房子等(結構游戲)這說明有相當一部分學前班教師對于促進幼兒想象能力、交往能力、表達能力、思維能力的游戲還不了解,不會指導,只是狹意的理解游戲在教學中的作用(只是在課堂設計一點游戲,平時活動很少有單純的游戲活動。)有的教師搞單純的游戲活動,也無外乎是戶外體育游戲。說明他們對游戲含義的理解較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