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銜接"問題是當今世界各國教育面lif的一個共同課題,研究這一問題的目的在于避免幼兒園與小學脫節(jié),克服和解決剛入學兒童的不適應現象。近年來,我國教育界也對此問題傾入了極大的關注,并進行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和研究。其中,聯(lián)合國兒童基金會與國家教委于1990-1994年進行了關于"幼兒園與小學銜接的研究"的周期合作項目,其研究結果顯示, "幼兒園與小學的銜接問題,實質上是主體的適應性問題,而主體適應性的一個重要方面是社會性適應問題",兒童在社會適應方面存在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習適應。因此,要搞好幼小銜接,倍養(yǎng)兒童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質尤為重要,這就要求在教育中有一種實質1q的心理教育的介入。
"幼小銜接"的問題一直未能取得實質性的進展,既有認識上的誤區(qū),也有教育管理上的失誤。不少教育者對"入學準備"的內涵模糊不清,認為提前教幼兒識字、計算或在形式上讓幼兒模仿小學生背書包上學就是為入小學作準備,從而導致幼兒教育小學化普扁存在。筆者前不久參加了一個有關學前班教材編寫工作的會議,某地一位幼教專職干部提出要在學前班增加識字、計算內容,以免影響升學率,而會上其他幼教干部卻沒有人提出異議。可見不僅是教師,就連管理者本身對這一問題的理解也是片面的,甚至是錯誤的。
從廣義上講,入學準備是指為兒童在入學前應達到的身心發(fā)展水平作準備。即在身體、認知、情感和個性等方面和諧發(fā)展奠定基礎。如有強壯的身體、較好的耐力,能承擔緊張的腦力勞動和獨立操作的能力,智力正常,有良好的行為習慣等等。這是指一般的準備。從狹義上講,是指兒童對小學學習的初步知識技能和正確學習態(tài)度方面的準備,如具有讀、寫、算等幾方面的初步知識,有良好的入學動機和學習態(tài)度,有初步的規(guī)則意識和任務意識等。
幼兒園和小學是兩個不同的發(fā)展階段。由于這兩個階段的管理者和教育者溝通不足,加之受基礎教育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影響,致使某些幼兒園、學前班提前使用小學教材, 材,以"小學化'為代價來消極適應小學的學習生活,忽視了兒童身心發(fā)展的連續(xù)性和階段性,造成兒童出現不少心理問題。
現代心理科學研究表明,兒童心理在發(fā)展過程中具有年t*階段性。認知心理學家皮亞杰把兒童的心理發(fā)展劃分為四個階段,即感知運動階段(0-2歲)、前運算階段(2-7歲)、具體運算階段 (7-12歲)、形式運算階段(12-巧歲)。皮亞杰認為,兩個相鄰的階段并非截然分開,而是有一定的交叉、重疊,前一階段的發(fā)展水平直接影響后一階段的發(fā)展,各個階段的出現是從低級到高級,有一定的次序,又不能逾越和互換,這就是兒童心理發(fā)展的階段性和連續(xù)性。幼兒園和小學是兩個不同的教育階段,幼小銜接就是如何在尊重兒童階段性年齡特征的前提下促進其連續(xù)發(fā)展,體現了階段性與連續(xù)性的統(tǒng)一。從幼兒園進入小學,兒童在社會角色、生活內容、生活環(huán)境、人際關系等方面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兒童能否適應新的學習環(huán)境,關鍵在于其能否順應這兩個階段的'坡度"。學前期兒童以游戲為主導活動,而學嶺初期的主導活動則是學習,這一變化是以具體形象性向抽象與符號性的學習材料增加為核心,表現出明顯的階段性。同時,在學前末期和學齡初期,游戲和學習有相當部分的重疊,爾后游戲活動減少,學習的比襲逐漸增加,也就是說,兒童身心發(fā)生質變的核心體ME社會性發(fā)展和抽象思維發(fā)展這兩個方面。目前,幼兒園和小學教育脫節(jié)的現象仍較嚴重。據調查兒盆入學后出現的不適現象,在社會性方面主要表現在缺乏學習興趣、人際關系不良、學習習慣差、社會性差等。因此,促進兒童心理健康是搞好"幼小銜接"的關鍵。
兒童從幼兒園進入小學面對以主導活動的轉變?yōu)楹诵亩岢龅男睦硖魬?zhàn),勢必產生入學后一系列不適應的問題。為了盡量減緩兩個教育階段之間的"坡度",可在幼兒末期作一些特殊的準備工作。費如創(chuàng)造雙向交流的機會,調節(jié)作息制度,互相參觀等,但更重要的是著眼于整個幼兒期心理健康教育。筆者認為,其中,兒童的情緒、交際能力、自我憊識的培養(yǎng),將有助于提高兒童社會性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