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什么事都得講究效率,教育孩子也應該是,尤其處于這個信息蜂擁的“快時代”。如果留心你也會發(fā)現:
快樂教育總比枯燥教育效果好;
感覺不到在教育他的教育總比氣氛莊重、態(tài)度嚴肅的教育效果好;
孩子自己教育自己總比大人出面教育效果好。
下面是一位年輕媽媽讓5歲孩子自己教育自己的實踐活動,她有選擇地記下孩子的一些所作所為,不評判、不結論、也不出場說話,只將她的記錄錄成磁帶,在節(jié)日或孩子的生日,一家人圍在一起休閑的時候播放,供孩子和一家人快樂。
下面是孩子兒時的趣事實錄,這里選出幾段錄音文字,并附上隨段簡析:
“十一”長假期間,你與妹妹去鳳嶺公園玩耍,你們都喜歡蕩秋千,看見秋千架上沒人,拚命跑過去,沒在意路上有樹樁與你搗蛋,絆了一跤,手臂跌折了,小腿也破了一個口子,鮮血直流。你又哭又鬧。送你到了醫(yī)院,醫(yī)生說要打一針,防破傷風。你說,還打針?我怕,我怕!醫(yī)生說,男子漢還怕?你說,我不是男子漢啊,我是女孩子啊!一屋子的人都在笑,笑你這個膽小鬼,因為怕,連“男子漢”也不敢當了。
從醫(yī)院回來,我讓你講“軍神”劉伯承的故事,其實你是會講的,不知為什么,你就是死活不肯講。
。—在此之前,孩子已熟悉1916年德國醫(yī)生沃克為劉伯承做手術的故事。青年劉伯承拒用麻藥,兩腿直立,一動不動,任豆大汗珠簌簌直滴,硬是承受64刀,割去腐肉,摘除被子彈擦傷的眼球,被沃克稱為“軍神”。錄音放到這里,孩子看似嘻笑,其實已有所感應,不知哪天開始,打針再不言怕了。)
報上通知,今天朝陽三村下午停電,結果晚上6點也沒來電,電飯煲停工,微波爐不轉,家里靠幾支蠟燭供亮,一家子念叨不停。忽然,你這個小精靈大聲說,來電羅!這時你正坐在沙發(fā)上玩“奧特曼”。我們不相信,半信半疑地拉了一下開關,燈真的亮了。問你怎么知道的,你說我聽見電冰箱響了。冰箱響了,就憑那點動靜,你就判斷出已恢復供電了。
我們都驚訝你的判斷!我接著問,你說說,如果沒有電我們會怎樣?你說,沒電,冰箱里的棒冰要化光,作業(yè)難完成,英語磁帶聽不上。我說,再想想,還有呢?你說:奶奶的《恩情》看不了,妹妹的電子琴彈不起來了,工廠停工,商店關門,門鈴按不響,車子開不動……全亂套了。
。ㄟ@段錄音,其實是讓孩子體味從觀察到發(fā)現的快樂,不知不覺中強化了孩子探索的興趣,增強了觀察、體驗能力,同時鍛煉了孩子的邏輯思維及分析、歸類能力。)
你在常州的時候,奶奶就念叨這個暑假一定要讓你身高增長1公分,體重增加1公斤。待她看到你,發(fā)現還是瘦瘦的,小小的,手臂比小妹妹的還細,眼淚忍不住滾了下來。站在邊上的你怕奶奶難受,一個勁地揮著胳膊說,奶奶,你看我的勁多大!說著走過去,學著電視上老年健身的動作,用力給奶奶捏肩膀揉背心。惹得奶奶淚花還沒收住就呵呵直笑。
那段時間,奶奶胃病又犯了,但又怕踩臟了孩子的光腳板,她一手扶著椅子,一手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