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如此,她相信她的兒子要獲得更高的成就,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然而,不幸的,正當這位媽媽花費她的大部份時間與精力把她的兒子從這個“杰出娃娃”訓練所送到另一個訓練班時,無異的她剝奪了兒子跟母親之間有益的“互相作用”機會。事實上,“跟媽咪玩”對母子而言,應遠比兒子參加“填鴨式”訓練班的收獲大得太多太多,而身為母親的卻未覺察。
然而這還不是最壞的情況。當小男孩長到三歲大時,他開始積極反抗,并拒絕學習新技能。同時出乎意料媽媽又懷孕了。這會兒,她沒有精力再開車把兒子送到各種“超級娃娃”訓練班去了。當嬰兒出生后,她感到更疲倦。她已經使自己處于兩難的困境中:她害怕倘若從此不讓大兒子繼續(xù)參加一些特別活動的話,她會前功盡棄,并可能對長子造成無可彌補的傷害……。
最后,在精疲力竭之余,她決定不再以過去的方法來處理兩個孩子。她把大兒子放到一所白天托兒中心去,也停止孩子大部份的特別訓練班,只留下兒子喜歡的班。由于白天托兒中心的幫忙,以及她讓大兒子及自己減少壓力,她恢復了大部份的精力,并且似乎做得很好,……
小男孩的情形還不十分清楚。現(xiàn)在顯現(xiàn)的是,他凡事過分憂慮、畏縮,他也因嘗試取悅母親而深受困擾……。
艾里斯認為人們有許多的情緒反應和困擾,都是自找的,即自陷泥潭。唯有信念的重新建立,人們才能對造成情緒困擾的真正原因展開反擊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