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的杰姆斯·內(nèi)爾森站在廚房柜子前的椅子上,自己動手做第二天帶到幼兒園去的花生醬三明治,他的父親麥特站在他的身后,看著,過了一會兒,麥特忍不住說,“不,不是這樣的,你的把花生醬涂到刀上去,不要把手指伸進花生醬瓶里去,你看,衣服上弄的一塌糊涂了!
這個當父親的是否太挑剔了?他并沒有發(fā)脾氣,也沒有說叫人泄氣的話,他只是想幫孩子——至少他以為他是在幫孩子,但是,他的行動卻在傳送一個他沒有意識到的信息,“你太小了,你把事情搞得一團糟,沒有我,你做不成這件事!痹谶@個意義上說,他對杰姆斯是太挑剔了。
有時我們是有意地批評孩子,可能是因為我們想糾正孩子的某些行為,也可能僅僅因為我們自己心情不好,在另外的有些時候,我們根本沒有意識到我們做了什么,試想一下,如果有人告訴你,你每天做的事有一半都錯了,你會怎么想?假設(shè)你在給復(fù)印機裝紙的時候裝錯了,你的上司走過來,從你的手中把紙拿過去,說:“不是這樣裝的,”然后代你裝上去了,你會怎樣想?
如果情況這樣繼續(xù)下去,你會對你的上司漸漸抱有敵意,有些孩子對父母的感覺也是如此,更糟的是,他們的自我感覺會變得很壞,這就會導(dǎo)致一些可能發(fā)生的問題,有的孩子會過分依賴父母,有的孩子會反抗,把每件事都變成權(quán)力之爭,有的孩子會激怒家長來掩蓋他們受傷的感覺,更有的孩子會相信他們能力不夠而完全放棄。
批評的短期結(jié)果也不見的好,孩子的反應(yīng)常常延長了愉快的行為,從而白白浪費了寶貴的時間,以麥特·內(nèi)爾森為例,他就不得不為制作花生醬三明治花費額外的25分鐘,因為小杰姆斯一門心思地要證明他的能力,結(jié)果如何,做花生醬三明變成了父子之間的爭執(zhí)。
莉莎·肯尼迪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她說“我花了很多時間批評孩子,但是批評沒有產(chǎn)生效果,批評也沒有反映出我想要傳達的對孩子們的愛!
批評是不必要的,但是糾正卻是常常需要的,如果你那上幼兒園的孩子爬到了垃圾桶的頂上,你必須告訴他這是不允許的行為,但是,你不必通過批評的方式去糾正他,你可以從理解孩子一定會犯錯誤這一點開始,然后,采取下列方法控制住你自己,這樣你就不會讓孩子感到相形見絀了。
* 將心比心。你可以試著問自己“如果別人這樣對待我,我會怎么想?”如果別人不斷地糾正,調(diào)整你所做的一切,你會感到你很無能。我 以前常常想幫兒子蒂姆西做家庭作業(yè),有時我會從他手中搶過鉛筆,擦去他的書寫錯誤,想想看,還有什么其他方法能夠更有效地打擊他的自信心呢?
* 使用正向思維。凱麗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她的詞匯中很少有“不要”兩個字,她總是告訴孩子們要做什么,而不是不要做什么,如果大兒子亨利在沙發(fā)上跳個不停,她會說“你想不想到外面去跳一陣子或者跑一陣子啊?”這種思維方式不是一下子能形成的,開始的時候,你可能要在事后才想起來,比如,剛才應(yīng)該問問孩子是不是想在紙上畫畫,而不是告訴他不要在桌上畫畫,但是,一旦你養(yǎng)成了這個習慣,每天與孩子交往的基調(diào)就從否定變成了肯定,而每個人都會感到愉快的多。
* 預(yù)期孩子氣的舉動。你應(yīng)該認真地對待孩子,2-3歲的孩子自然地會對你的水晶飾物感興趣,如果你干脆把水晶飾物藏在一邊,那么,你就少說許多“不”或者“你老是不聽我的話”之類的話。
* 選擇你的戰(zhàn)場。如果你對你6歲孩子選擇衣服的口味實在不敢恭維,那么干脆在她的衣櫥里放幾件衣服,使她無法配上你所不喜歡的服飾搭配,這樣,你就不必為了衣服這類小事而批評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