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確的限度、清楚的規(guī)則,獎罰分明、令行禁止,這些都是好的家庭教育的重要因素。但是父母偶爾破破例,也能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看過一篇文章,講述一個4歲男孩從玩具店偷偷拿回一個小玩意兒的故事。文章建議媽媽應該帶著她的孩子去商店,把拿回家的東西還回來,并且向店主道歉。這是我們最經(jīng)?吹交蛘呗牭降年P(guān)于孩子做了錯事怎么辦的建議,也是很多媽媽在相似的情況下最經(jīng)常采用的方法,但是,這一定是最正確的辦法嗎?不一定,這里我們聽到了一個完全不同的故事。
一個玩具和五個玩具
這是愛珂小時候的故事:“一次,我和爺爺一起去商店,爺爺想送給我一輛玩具小汽車,但是我特別喜歡那個彩色尾巴的小馬。可是我不好意思把我的愿望告訴爺爺,于是就在他沒有留意的時候偷偷地拿走了一匹;丶抑螅业男睦锾貏e難過,整個晚上都很厭惡去回想這件事情。于是第二天早晨,我把事情告訴了媽媽。
“媽媽態(tài)度讓我終生難忘。她拿起那個小馬,笑著表揚我能夠承認錯誤,并且向我許諾說‘一切都會過去的’,然后就出門了。一個小時后她回到家里,又帶回來了另外五個彩色尾巴的小動物玩具。原來,她去了那家商店并且又挑了幾件東西給我,在結(jié)帳的時候,她告訴收銀員她應該付的是是六件玩具的錢,并且說明了原因。
“當時,我的心里有一種無法形容的感覺,現(xiàn)在回想起來,那應該就是‘如釋重負’吧。”
第一,你錯了;第二,媽媽依然愛你
我們很難輕易接受愛珂媽媽的這種方式,因為這與我們所倡導的教育觀點格格不入。一般,家庭教育強調(diào)是非分明并且前后統(tǒng)一,對于孩子的某種行為,我們應該保持同樣的態(tài)度,這樣才能讓孩子清楚地知道什么是對,什么是錯,哪些行為大人會贊同,哪些則要遭到批評和懲罰。也就是說,不應該是今天禁止孩子做的事情,明天就被允許了,后天又變成禁令了。
但是在愛珂的故事里,她的媽媽完全背離了這種原則。對于孩子的錯誤,她非但沒有教訓、懲罰孩子,也沒有表現(xiàn)出對孩子這種不良行為的厭惡,而是首先表現(xiàn)出對孩子的理解和愛,甚至還送給孩子一些禮物。對于這件事我們應該怎么看呢?
愛珂能向父母承認她的錯誤并且深感羞恥,這就已經(jīng)是對她的一種懲罰了,如果按照慣例依舊批評她或者要求她向店主道歉的話,就相當于讓她再次面臨尷尬,對于孩子來說,這種懲罰無疑太過了。
那么,媽媽又給女兒買了五個其他的玩具小動物,這種做法明智嗎?
其實,愛珂媽媽的處理方式有她的說服力,因為這涉及到父母希望通過這件事情達到什么教育目的。顯而易見的是,女兒明白“偷東西是可恥的”,這說明此前道德層面的教育已經(jīng)達成效果。此時,媽媽再通過小禮物告訴孩子:“媽媽是愛你的,即使你做了不該做的事情,媽媽一樣不會嫌棄你和疏遠你。”這樣,情感層面的教育也完成了。
有時,父母所表現(xiàn)出的溫柔大度,可能比苛刻的懲罰更有效果
兒童教育學者認為:我們可以靈活地看待“教育的一貫性”,有些時候父母們可以甚至應該打破規(guī)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