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傳統(tǒng)家庭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現(xiàn)在的小家庭則是:“家有一小,如有一魔”
孩子一再犯錯,家長該怎么辦?
3歲的小庭很喜歡巴斯光年(電影《玩具總動員》中的角色),所以媽媽給他買了一個巴斯光年的玩具。有一次媽媽出門時把玩具放在桌子上,小庭想玩,可是桌子太高了,怎么也拿不著,這讓她十分懊惱和沮喪?墒切⊥ゲ⒉环艞,小手努力、再努力地往前伸,結(jié)果一不小心玩具掉了下來,摔壞了。小庭十分慌張地看著它,心想完蛋了!要是被媽媽發(fā)現(xiàn)該怎么辦呢?
果然,媽媽剛到家就發(fā)現(xiàn)了掉在地上的玩具,而且壞掉了,就問小庭:“你知不知道巴斯光年怎么掉下來的呀?”小庭害怕挨罵,撒了謊,搖頭說“不知道”。媽媽發(fā)現(xiàn)小庭的表情怪怪的,顯然沒說實話。孩子犯錯、撒謊了,當(dāng)你面臨必須處罰孩子的那一時刻時,該怎么辦呢?
處罰本身無意義
教育心理學(xué)家表示“短時間內(nèi)的抑止是會對孩子造成一定傷害的錯誤行為”,除此之外,處罰行為本身并無太大的意義。父母處罰孩子,只能留給孩子短期的印象,這類印象大多是處罰行為本身以及在處罰過程中孩子所受到的痛楚,對于糾正孩子的錯誤行為認知卻相當(dāng)有限,因此想要使用“處罰”來達到規(guī)范行為、糾正錯誤的目的,會很難達到父母的期望。
避免傷害性擴大
處罰行為的益處是可以阻止不幸事件的發(fā)生,例如:孩子玩火、開關(guān)煤氣、在車子行進時打開車門等危險行為,以上這些行為若不加以制止,可能會對親子雙方造成重大的傷害。因此,適當(dāng)及時的處罰能幫助孩子避免危險、減少傷害,但需趁機進行教育,才能達到“處罰”的目的。
處理孩子犯錯的6項原則
1. 父母要制怒
面對孩子做了錯事,父母首先要控制自己的憤怒情緒,先想想為何孩子需要以不當(dāng)?shù)氖侄?如欺騙)來獲取她想要的東西,或掩飾她的錯誤。
2. 給孩子解釋的機會
父母應(yīng)詢問孩子說謊的動機以及該物品對她的重要性。借此了解孩子欺騙大人的目的,并且適時教育,糾正其偏差的觀念及行為。
3. 重申原則
父母須再一次明確地告知孩子這種行為是錯誤的、不被允許的,并讓孩子明白這種行為將會受到處罰,以后不要重蹈覆轍。
4. 決定處罰方式
可由父母和孩子共同討論出雙方都能接受的處罰方式(如一天不看電視、少吃一次甜點、減少零用錢、打手心或屁股等);或是由父母單方面決定,然后告知孩子。
5. 徹底執(zhí)行處罰
經(jīng)過事前溝通及事后檢討,父母一定要徹底執(zhí)行對孩子的處罰,使孩子真正體會父母的教育原則,并避免再次發(fā)生同樣的錯誤。
6. 事后修補關(guān)系
處罰事件過后,父母要找機會跟孩子溝通,讓孩子感覺到該處罰只針對本次錯誤行為,并不會影響到親子之間的親密關(guān)系,同時也維護孩子的自尊心,不要使孩子因為犯一次錯就失去了自尊與自信。
以溝通取代處罰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無論父母是否選擇使用處罰的手段,“事前溝通”都是教育的基本原則,而“溝通”和“處罰”都可以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溝通”著重在事前的告知與說明。孩子年幼時的生活教育在其成長中起著相當(dāng)重要的作用,教導(dǎo)孩子如何分辨是與非、對與錯、該與不該以及何種行為不被允許等等。一旦孩子能夠清楚地接受你灌輸?shù)挠^念,并且確實做到,處罰行為自然就沒有存在的意義與價值。
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