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孩子生氣時,父母要保持冷靜
孩子火冒三丈,父母可千萬別跟著激動,否則接下來只會吵得不可開交。此時父母的最高行為指導原則是:他(孩子)越火,我(父母)越冷。因為父母一旦以怒制怒,孩子就更有理由相信,他的憤怒時理所當然的:暴躁的爸媽誰受得了?既然老爸老媽態(tài)度惡劣,他也沒必要和顏悅色地回應。 此外,情緒具有感染力,當父母保持冷靜,這般情緒安定的氛圍也會逐漸對孩子起到 正面作用,有助孩子恢復平和之心境。
二、批評孩子的行為,而非人格特質
如果要告訴孩子,他有些地方做錯了,此時該批評的是他的行為,而不是他的人。當父母批評的是行為,孩子明了,他只要改進行為,就有可能改善他在父母心目中的印象如果針對人格特質來做批評的話,(例如:“你這個笨蛋!”“你這不爭氣 的人!”)孩子就會認為,父母對他這個人有成見,既然已看我這個人不順眼,那無論再怎么改變,父母還是會覺得礙眼,所以孩子也就自然而然地,打消了改變的念頭。一起來看看其中的差別在哪兒吧!
對人格特質的批評語:
你怎么這么笨,考這么差!
你是個說話不算話的人,沒有準時回家!
你總是撒謊!
對行為的批評語:
這次考試,你臨時抱佛腳的做法很不可取。
你沒有做到答應我的事,造成大家許多困擾。
你去網(wǎng)吧卻沒有告訴我,讓我很擔心。
三、當孩子分享心事時,不作出早就了解的模樣
青春期孩子常常覺得自己的感受是獨特而唯一的,所以當大人一眼就看穿他們的行為動機的時候,孩子就會覺得無趣而不爽。比如,孩子回來告訴家長,班里有個男孩子,每天中午吃飯的餓時候,他都在低頭讀書,自己從不吃午餐。問他,他總說自己不餓。直到有一天,老是對大家說,這個同學家里很窮……孩子好像有了天大的發(fā)現(xiàn),語帶驚奇地說:“爸,原來是這個 原因呢!”而此時爸爸卻說:“這還用問嗎,當然是這樣啊。”如此 “想當然”的 反應,會讓孩子覺得被澆了一頭冷水,和父母交流很沒趣。再舉個例子,周末孩子用發(fā)膠做了一個新發(fā)型(正準備出門),爸媽一眼看穿他的心事,馬上追問:“今天這個聚會有女孩子是吧?”這么做會讓孩子舉得十分不悅。感覺好似逃不出父母的手掌心。
對孩子年輕的心靈來說,世界中有許多新鮮的事物,等著他們去接觸體驗,當孩子好不容易有了些成長的心得,父母應該用積極配合的態(tài)度來理解。站在孩子的角度 來聽孩子的心聲,而非父母自己的角度,就能跟孩子做真實的交流;卮鹕厦娴谝粋例子,較好的回答是:“真的啊,這還真是一個重大的發(fā)現(xiàn)呢!”
四、尊重孩子的隱私
請容我再一次提醒,青春期的孩子喜歡被當成大人對待。因此,父母應該給孩子一些空間,允許他們保有自己的隱私。所以一些福爾摩斯的偵查舉止,其實都不該出現(xiàn)。例如偷聽孩子打電話,偷看孩子日記,或者是上網(wǎng)看孩子的留言等等,這些行為美其名曰是為了解孩子,事實上,家長做了一個很糟糕的示范——只有我們自認是在關心別人,就可以不在意別人的隱私。而這往往是破壞孩子對家長信任度的首要殺手。
所以,建議父母和孩子一起來制訂一個專屬的“孩子的隱私合同”,寫下什么事情父母想知道的也可以知道的,而哪些該屬于孩子的隱私。訂好后父母就該完全尊重,不侵犯孩子的權利。
五、當顧問,不當領導
青春期的孩子特別敏感,所以父母說話時的語氣就變得十分重要。如果父母開口就是下命令—— “你應該……”(你應該用功學習,你應該收拾房間……)“你不能……”(你不能出去玩,你不能變發(fā)型……)就說明父母自視是孩子的領導,當領導說話,孩子只能接旨服從。 青春期的孩子渴望 被當成大人,受到尊重時才能與父母理性溝通。因此,“領導”型父母在親子溝通上常會吃閉門羹。換一種語氣就會有效多了……“我建議你可以考慮……”(我建議你找個時間收拾房間……)“我建議你,……可能有……壞處。”(老媽提醒你,剪那個發(fā)型可能會讓老師 有意見……)這樣如顧問般的開口方式,會讓孩子感覺受到尊重,同時也能表達父母的關心之意,一舉兩得。 因此,聰明的父母做顧問,而不是作領導,才能貼近孩子的內心。
六、不說“但是”
有些父母聽從心理學家的建議,常找機會和孩子交流,要聽孩子說話,于是他們耐著性子聽完了孩子要說的事,接下來就說:“是,我了解你的意思,但是你的想法是錯的。”有些父母也的確花了時間稱贊孩子,說出口的卻是:“你很聰明,但是太懶了些”。這些原本想傳達善意的溝通,會因為父母所用的“但是”一詞,而導致前功盡棄。因為孩子老早就學會了,“但是”二字之前都是場面話,只有“但是”后面接出口來的話,才是父母真實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