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過這樣一個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家里很貧窮,他上小學的時候,上學、放學都要經過一條兩邊長滿大樹的小路。一次,他隨手撿了些枯樹枝,帶回家給媽媽燒飯用,為此,主人公的媽媽夸獎了他,左右鄰居也夸他懂事能干。為了博得更多的贊賞,主人公趁放學,在樹林里奔波到天黑,撿回了一捆柴,當他背著那捆柴走進家門,放到媽媽面前時,以為會得到媽媽的贊賞,沒想到,媽媽臉一沉,看也沒看那些柴:“你的作業(yè)寫完了嗎?”“沒有,”主人公覺得媽媽明知故問,而且沒有得到預期的贊賞,心里很不痛快,“可是我撿了柴……”“不錯,你是撿了柴,這應該表揚,”媽媽說,“不過,你不能專門去撿柴,那是我的事,不是你的事,你的事是從學校里能帶回學問!”那天晚上,主人公堅持著把作業(yè)做完才去睡。 過了段時間,主人公寫的一篇作文發(fā)表了,老師和同學都稱贊他是個小作家。因此,他天天想著如何再寫出一篇可以發(fā)表的文章,成績迅速地滑了下來,偏科很嚴重。終于,又有一篇文章發(fā)表了,他興沖沖地把雜志拿給媽媽,媽媽看也不看:“你得到的,根本無法抵過你的損失——你根本沒做好你自己的事情! 故事里的主人公,在媽媽的教導下,慢慢找到了一條成功的正確之路:做好自己該做的事。同樣,這個故事也讓我們深思:不要以為贊揚孩子就是正確的,最重要的是你要找到正確的贊賞孩子的途徑。(來源/星星生活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