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在和家長交談的過程中,有幾位家長都談到了一個共同的話題:孩子犯了錯,既不能盲目的遷就,又不能棍棒相加,我們該怎樣對待孩子的過錯?
其實,孩子的成長是一個不斷犯錯,不斷改善的過程。孩子做錯了事,不論家長的教育方式是否得當,孩子在心理上基本上是認錯的態(tài)度。但是,孩子終歸是孩子,自制力有限,難免會程度不同地再犯前一次的錯誤,這時,家長們千萬不要犯“多重處理”的錯誤——媽媽說教過了,爸爸又接著說,今天說過了,明天又接著說;這件事說過了,又想起前一件事,甚至更多的事加在一起說。
坦白地講,孩子犯錯時會與家長的“錯”事相比,譬如孩子在家吃飯,不小心把碗落在地上打碎了,他會和媽媽曾把家里一只精美的花瓶打碎相比,孩子喜歡幼兒園里的玩具,沒告訴老師而自己拿回家玩,他會和爸爸沒有告訴爺爺拿爺爺?shù)臒焷砦啾。因為,孩子的社會生活?jīng)驗,遠沒使他的行為達到有意的程度。他會把所有的事都在“無意”中進行,所以,“我不是故意的”常是孩子做錯事的理由。出自這種年齡對自我理解力幾乎無法改變的局限,家長們的“多重處理”只能被他們認為是一種夸張的態(tài)度,而在心中產(chǎn)生反感,削弱了家長本來的說服力。
做家長的不必害怕孩子犯錯,關(guān)鍵是要教會孩子怎樣正確地對待過錯,孩子做錯了事,在進行教育時,必須“曉之以理”,使孩子明白所做的事情為什么不對,錯在哪里。孩子接受了教育,不論其口頭做什么表示,他心理已經(jīng)對此有所警惕。家長就要給他充分的機會,相信他不愿意再犯。當然,家長在急躁中難免疾風(fēng)驟雨,這也不算什么,待冷靜下來,再講清道理,但這時一定要和善地講道理,千萬不要列舉其錯,數(shù)落不止,否則孩子不但不知道如何做是對的,反而產(chǎn)生你在對他作出不可救藥結(jié)論的感覺。這種感覺會使他懷疑自己能否正確生活,并產(chǎn)生自暴自棄的情緒。
總之,家長的教育要掌握分寸。孩子犯了過錯,家長如果批評過于嚴厲,會挫傷其自尊心,甚至引起反抗,而如果批評不力,平平淡淡又不能震撼其心靈,他就會覺得無所謂。因此,家長必須從愛護孩子出發(fā),一語道破地嚴肅而又中肯地指出其錯誤所在,錯誤性質(zhì)和危害,徹底揭穿其借口抵賴的心理,并幫助他找出今后改正的辦法。
所以,家長為了孩子好,就要講究科學(xué)的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