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藩市的一間雙語學校里。某天,幼童們在自由活動時間里盡情地玩著。有的在扮家家酒,有的正用積木建造“監(jiān)獄”(是孩子說的);有的扮醫(yī)生,煞有介事地替一個小“病人”量血壓。這時,一個男孩舉著積木作飛機狀,一邊嘴里發(fā)出含糊不清的嘈音,一邊跑著“飛”出了老師所指定的游戲區(qū)域……“NO!不行!”一個老師語氣強硬地阻止,“回到游戲區(qū)那兒去,不要帶玩具出來。
”嗬!連續(xù)說了三個“不!”字。我聽了心里不免一怔。這老師的方式方法似乎是從其他地方帶過來的。原來,她是來自上海。來此地后沒有上過多少有關“幼兒教育”的正規(guī)課程,在學校當教師助手兩年了,這次夏令營,才第一次嘗試當老師。
記得當初我在舊金山市立大學上“幼兒教育”課程時,指導老師舉了數(shù)個例子,一再強調(diào),對幼童說話,必須盡量避免用“不”字。比如孩子想站著滑滑梯,老師認為這樣不安全,想制止,就要說“滑的時候坐下來”,而不說“不要站著滑!”對想站著蕩秋千的孩子,老師的提醒是:“坐著蕩”而不是“不要站著蕩”;小孩胡亂翻書時,老師不該說:“不要撕破書本”,而說“小心翻書本”。還有,用:“在室內(nèi)小聲講話,才能省下氣力到室外大聲說”,制止孩子打人,老師不用:“我不是已告訴你,不可以打小朋友嗎?”而應改說:“我知道你在生氣,但打人會疼的呢。來,讓我們談談,是什么事情惹惱了你好嗎?”一些教科書,也把這類同義的句子,分別用肯定與否定兩種方式來表達,加以比較,來說明前者比后者的效果好得多。為什么?試想想,對一個幼童,你命令他“不要這樣做”,但卻沒能夠讓他知道“要如何去做”,小孩就會無所適從,所以要有明確的指點,具體地告訴他“要怎樣做”,積極性的提示較之于消極的禁止,對缺少自主能力的兒童而言,往往是較為容易吸收和接受的。
再就是,孩子一般都存有好奇心和逆反心理,如果你說“不要”的話,在他聽來就等于是“要”的指令———馬上嘗試去做的,就一定是這個“不”了!對此我深有體會:有一天,我?guī)ш牷氐綄W校,在進入課室前,我們必須通過一條長又寬的走廊。當時,墻壁涂上油漆還未干。本來,孩子行走的位置離墻邊還有一定距離,但為了保險起見,我大聲說明道“大家注意了:你們的手千萬不要觸摸墻壁,因為剛涂了油漆。小心!”可話音未落,一個小孩馬上離開隊伍,走近墻邊,舉起小手“啪”地打到墻上……看到此,我后悔莫及!真的“提醒”錯了———適得其反矣!
另外,這時的小孩很容易受大人言行的影響:老師常用委婉又溫和的語氣,會有助于孩子的成長,他們?nèi)蘸笤诖私游镏幸餐瑯訒愿挥诙Y貌的方式來表達。比如,第一次到朋友家做客,你把大衣脫下,正欲隨意放在沙發(fā)時,主人對你說:“哎,不要放在這!放在衣架上!焙汀澳愕拇笠驴梢苑旁谝录苌!边@不同的語氣,給你的感覺是不一樣的。前者含“阻止”之意,后者則是帶建設性的,更順應人的自尊心理;雖沒有“不”字掛在嘴上,但又分明含有了否定性的意思于話里。毫無疑問,初到新地方的客人對這種帶有正面的提醒,心里自然會感到舒服多了。
所以,用正面的具體提示而非簡單地以“不要”、“不可”等否定性的用語,不但能簡單明了地讓孩子知道怎樣去做,同時,也是一種較得體及良好的社交表達方式。孩子將來在社會上的待人接物能力,相當程度上有賴于幼時老師的言傳身教。“記住記住———不要輕易對幼童用否定性的話語”,指導老師的一再提醒,在我腦海里留下深刻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