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媽媽說想學,媽媽告訴她你也可以學,但是不能放棄學習小提琴。有些孩子就是三分鐘熱度,喜歡什么,家長就讓他學,可是堅持不了,就放棄了。媽媽曾有位同事的孩子,學過很多,畫畫,鋼琴……最終每樣都只學了幾個月。
鼓勵為主
因為起初學琴參加的是集體課教學,很多孩子在一起,總有差別。上課的時候,看到其他家長會因為孩子拉得不好,打罵孩子,王之炅的媽媽認為這樣不好。首先,影響了孩子的學習情緒,興趣沒了就難學好;第二,破壞了聽課情緒,接下來的教課內(nèi)容沒有聽到;第三,造成了孩子的懼怕心理,難以堅持下去。
小編點評:
現(xiàn)在的家長在教育孩子時,應講究科學的、人性化的方法,要對孩子民主,嚴厲不在于形式,而在于效果。
比賽
比賽是一項綜合素質(zhì)的訓練,對學生的成長很有幫助。
記者了解到,一般比賽,從郵寄錄像帶進行初評開始,會經(jīng)過好多輪淘汰,最后到?jīng)Q賽。前幾輪比賽,會規(guī)定許多曲目要求選手準備,這就需要選手有一定數(shù)量和質(zhì)量的曲目積累。
在經(jīng)歷過去比賽的失利之后,王之炅對于比賽的看法更加成熟。她漸漸理解了藝術評比并不像科研項目那樣有公式、標準可套,而是猶如老師改作文,根據(jù)個人喜好,往往還會有許多制約因素。一次次的國際比賽給她的,不光是大獎,還有更廣闊的視野,更全面的鍛煉。即使你的專業(yè)很棒,其他諸如選手特色、評委國籍、偏好風格、臨場發(fā)揮、國際環(huán)境等都會影響到比賽結果。
西貝柳斯比賽時,王之炅得到了第三名,有點不滿意。不過媽媽和老師都告訴她,在芬蘭,西貝柳絲的頭像被印在他們國家的貨幣上,地位可見一斑。而在當年的國慶日音樂會上,他們沒有邀請獲第一名的選手去演奏西貝柳斯的小提琴協(xié)奏曲,而是邀請了獲第三名的王之炅。比賽并不代表一切,很多事情要從多方面來考慮。
家長經(jīng)驗:
挫折中長大
不替孩子判斷,把決定權交給她自己。如果孩子不聽從家長的意見,沒關系,讓她去碰碰壁,這就是“挫折教育”。對孩子的成長而言,她失敗有時比她成功更具影響力。
從小到大,王之炅參加過無數(shù)次比賽,她坦言并不喜歡比賽,但是這是一種衡量自己水平的方式。除了去年“非典”期間去加拿大參加的比賽沒有拿獎,其他大賽她都取得很好的成績。當時媽媽勸她不要去,王之炅不想放棄這次機會。記得當天飛機場冷冷清清的,父母親蠻擔心的,萬一出境之后不讓入境的話,怎么辦?會耽誤比賽不說,獨自一人在異地,還會影響情緒。最后比賽還算進行得順利,但王之炅在第一輪就被淘汰了。賽后,組委會的一名工作人員還給她發(fā)來信函表示遺憾。在我國“非典”的特殊時期,比賽會受除專業(yè)以外的因素影響。經(jīng)過這次失利,王之炅的心態(tài)比以前平和了,心胸也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