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有位學者叫吉姆·特米里斯,他近年來一直在美國的五十個州巡邏演講,呼吁美國的母親,從孩子出生第一天起,每天抽出寶貴的20分鐘,給孩子朗讀。這一名為“熱愛你24小時中最寶貴的20分鐘”運動,得到了美國社會很好的響應,美國現(xiàn)總統(tǒng)布什的母親對此推崇備至。
來自讀者的問題1:
我的寶寶現(xiàn)在7個半月,平時有牙牙學語的跡象。以前曾有一段時間,我會在睡覺前給她講一些嬰兒童話,她也表現(xiàn)出很感興趣的樣子。但到醫(yī)院檢查時,醫(yī)生卻說這個階段最好不要給孩子講故事,否則會使孩子思維混亂,產生說話遲的現(xiàn)象。可是我看過一些書,書上說在這個階段應該大聲給孩子朗讀一些詩歌或故事,以促進孩子的語言能力。為此,我想咨詢一下這個階段應該怎樣培養(yǎng)孩子的語言能力?謝謝!
在這個朗讀運動中,發(fā)起者吉姆·特米里斯列舉了一些閱讀書目,其中包括:莎士比亞的名著、《圣經》、林肯總統(tǒng)的演講、馬丁·路德金等名人的演說和著作。同時,他還要求家長把這一每天朗讀的計劃一直延續(xù)到孩子上小學以后。
這不是對牛彈琴嗎?不對!
嬰幼兒的心智是吸收性的
0~3歲嬰幼兒的認知心理按蒙臺梭利的說法,是屬于“吸收性心智”。他們像海綿一樣,吸收著看到、聽到、觸摸到、感受到的各種信息,好的、不好的都吸收。比如,一個孩子不聽音樂也行,但他可能聽到汽車的噪音、廚房的吵架聲,這些他也吸收,并在大腦里留下痕跡。
“先入為主”的信息最重要
人的大腦遵循一個原則——“先入為主”,就是先進入的信息占主導,以后進入的同類型信息就會被排斥。比如,拿語言來說,孩子如果先吸收的是家鄉(xiāng)話,那么他先入為主就是家鄉(xiāng)話,不僅講得好,而且一輩子都不會忘。
因此,我們的孩子如果從出生一開始,就接受第一流的語言,比如讀經過加工提練的優(yōu)美的漢語,那他當然就能構建起第一流的語言能力。所以,嬰幼兒能每天聽到家長朗誦的兒歌、故事、唐詩、宋詞,那真是太好了。這些優(yōu)秀的語言進入孩子的大腦,產生痕跡,這是一種潛意識教育。也許它所起的作用不是立竿見影的,但影響卻是長久而深遠的。
嬰幼兒的學習力超乎我們想象
那么,早期朗讀會不會打亂他的思維呢?當然不會。
如果說嬰幼兒聽到朗誦,思維就打亂了,那么每天排山倒海的城市噪音、嘈雜鼎沸的街頭人聲、叫賣聲、電視里傳來的搖滾音樂聲,就不會把孩子的思維打亂?
我們大人總低估了孩子的能力,總以為嬰幼兒什么也不懂。其實,嬰幼兒的學習能力遠遠超過我們成年人的估計。就拿學語言這件事來說,如果我們成人要在兩三年內掌握一門新語言,面對語言復雜的語法結構、復雜的發(fā)音,肯定會頭大。而我們的小家伙呢?他滿不在乎地在你言我語的交談中理清方向。3歲以前,他就已經把第一語言(母語)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上。我認為2~3歲的孩子是人世間無與倫比的腦力勞動者,幸虧他們自己不知道說話這件事有多難。
[NextPage]
早期朗讀就是先入為主、不求甚解
還有人認為:早期朗誦的內容,孩子不理解,不理解的東西教了有什么用?如果只有理解的東西才能教,那么嬰幼兒時期,等于什么也不能教。
因為此時的他們幾乎什么也不理解。因此我的觀點是:理解是以后的事情,現(xiàn)在的任務是“先入為主”,率先輸入最好的“信息”才是最重要的。>>>方法十 朗讀示范
試想,當孩子第一次叫“媽媽”時,他并不理解“媽媽”是生他的那個女人,是他爸爸的太太,天底下沒有一個母親會說:“寶寶,你還不能叫媽媽。等你哪天懂了這個詞再叫吧!”因為媽媽知道,這個詞不需要教,以后自然會明白。
因此,我呼吁中國的母親,也來一場“朗讀運動”——每天抽出20分鐘,給你的孩子朗誦兒歌、童話、唐詩、宋詞、《論語》、《孟子》等一流的語言。朗讀時,要有表情,要充滿激情,最好能手舞足蹈、抑揚頓挫。請相信,只要堅持,你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同時,我盼望著有一天,所有有嬰兒的家庭都傳出朗朗的讀書聲。因為這是一種精神文明的強大力量,也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傳遞。
來自讀者的問題2:
我是湖南省安化縣的一位讀者,現(xiàn)在我的兒子已經一歲零五個月了。最近,我和老婆發(fā)現(xiàn),兒子對于大人說的一些話十分敏感。有一次別人給他錢,我和老婆同時對他說:“寶寶不要!逼鋵崗恼Z氣、口吻都沒有罵他或是喝斥他的意思,但他馬上就哭了起來,哭得十分傷心。為此,我十分擔心他以后的心理健康成長,有時候不對他說吧,怕慣壞了他,說吧有時又覺得于心不忍。對于他這種性格,我想請教一下,我們家長應該如何去教他。
即使大人用和緩的語氣提出否定性的要求,1歲多的孩子還是能意識到這是一種不贊同的態(tài)度,并因此而傷心地哭起來,這說明孩子的自我意識比較強。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未嘗不是好事,父母不必過于擔心,只要坦然面對就可以了。
關注“廣泛性焦慮障礙”
不過,在這里,我需要提出一個今后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如果孩子在上小學以后,還出現(xiàn)上述的現(xiàn)象,那就有可能是“廣泛性焦慮障礙”。
廣泛性焦慮障礙的兒童,容易自我懷疑,常常對那些不友善、愛挑剔和不公正的人感到害怕。他總是不斷地尋找成人的贊同和保證,對自己的表現(xiàn)有極高的要求,不斷地擔憂、自責,情緒很不穩(wěn)定。
一般來說,嬰幼兒時期過于敏感性的孩子長大后,出現(xiàn)廣泛性焦慮障礙的幾率比其他兒童高。但是大多數(shù)高敏感度的兒童都能通過引導,逐漸穩(wěn)定情緒、減少焦慮。
面對過于敏感嬰幼兒的方法
那么如何面對敏感度過高的嬰幼兒,使他避免產生“廣泛性焦慮障礙”呢?
方法1:給孩子最大的安慰、溫暖和快樂。過于敏感的孩子易受到周圍人、事、物等環(huán)境的影響。因此,父母需要付出更多關愛,多注意孩子的情緒反應,多關心他、和他交流,使他感受到:父母一直在關心愛護他、父母是他最堅強的后盾,他可以從父母那里得到快樂和溫暖。這是消除嬰幼兒憂慮最好的“營養(yǎng)素”。
方法2:加強認知活動,讓孩子見多識廣,以免他的注意力都用在無意義的尋找安全感上。過于敏感的孩子常常缺乏安全感,因此他會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尋找安全感上。而和孩子一起做游戲、認識多種物品、帶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認識蟲魚鳥獸、花草樹木等活動,對他轉移注意力、促進認知和智力發(fā)展、改變心態(tài)很有幫助。
方法3:當孩子出現(xiàn)情緒反應時,一定要淡化處理。稍加安慰過后,父母最好若無其事,別去強化這種情緒。同時通過一些有趣的活動或玩具來吸引孩子的注意,轉移他的視線。 >>>自信與獨立緣自父母的信任
方法4:對于這類孩子,應多采取鼓勵和贊許的態(tài)度。只要他有任何積極的行為,都要肯定和鼓勵,使他慢慢建立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