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家到幼兒園,是寶寶邁向社會的第一步。
怎樣才能讓孩子的腳步邁得更平穩(wěn),分離焦慮變得更少一些?在把孩子交給老師之前,作為父母,我們應(yīng)該做些什么?面對孩子的哭聲,我們是堅持還是妥協(xié)?當孩子離開我們的視線之后,我們該如何面對來自心底的那份牽掛?
本期的《媽媽圓桌》,我們走進了北京幸福時光陶然幼兒園,和幾位媽媽一同探討了孩子入園的適應(yīng)問題。
入園,孩子實現(xiàn)社會化的第一步
郭秀菊:兒子上幼兒園之前,是由我媽媽帶的,經(jīng)常教他認字,給他講故事。但是,總是呆在家里也存在一些問題——他的社會經(jīng)驗、和小朋友接觸的機會很少,所以他不太會和小朋友交流。所以,我最終還是決定讓他上幼兒園。
陳寧:上幼兒園是讓孩子實現(xiàn)社會化的第一步。如果孩子總是在家里,接觸的人很少,實際上他會特別焦慮。有一些孩子剛上幼兒園的時候,很多家長都擔心孩子受別人欺負。而孩子需要在群體中才能慢慢地形成更清晰的自我概念,其中也包括他知道有人會欺負他,有的人比他強,有的人不如他,這些都是很正常的。對媽媽來說,我們需要適應(yīng)孩子的成長。在孩子跟我們說這些問題的時候,也許正是他在成長,我們自己如何對待、用什么角度看這個問題,這很重要。
面對孩子的哭泣,堅持還是妥協(xié)?
戴琳:我的孩子1歲多就入園了?赡苁且驗樗挲g比較小,更容易適應(yīng)新的環(huán)境。比起其他孩子,他入園的過程相對平和一些。他剛?cè)雸@的時候,沒有像別的孩子那樣號啕大哭,但是也表現(xiàn)得很依依不舍。作為家長,最主要的是要堅持送她,除非孩子病得比較嚴重。家長需要讓孩子知道這是你必須要做的一件事,就像媽媽要上班一樣。
郭秀菊:我的孩子4歲多才上幼兒園。第一天送他的時候,他在樓上大哭,我也是一邊往外走一邊哭。他還拒絕吃東西。當時我甚至想放棄了。后來,老師建議我堅持送一段時間,看看再說。果然,過了2個月,孩子慢慢就習(xí)慣了。
陳寧:這說明了父母的一些觀念對孩子的影響。如果家長總是有“不去就不去了”的心理,那么孩子會很敏銳地捕捉到你的態(tài)度。所以,要想讓孩子更好地適應(yīng)幼兒園的生活,父母的態(tài)度首先要明確。
孩子哭的時候,我們應(yīng)該如何應(yīng)對?以前我們一般有兩種做法:一個是孩子一哭鬧,媽媽就心疼了,然后就順從了孩子;還有一種父母會說“你哭什么呀,別哭了”。這兩種做法其實都不是很成功。作為父母,在孩子哭的時候,首先還是要理解孩子的情感,因為我們應(yīng)該是孩子情感最好的支持者,至少要讓他知道媽媽特別理解他這種感覺。這是做媽媽和做老師不一樣的地方。其次,是要控制他的行為。“你哭了媽媽特別理解你,但是也沒有辦法,這件事情必須要這樣做,你要是想哭就哭一會兒。”然后我們安慰安慰孩子。如果我們能做到這兩點的話,一般孩子不會用哭鬧來威脅父母了。所以,在發(fā)現(xiàn)了孩子的問題以后,我們應(yīng)該作為他情感上的支持者、行為上的控制者。
問題孩子還是問題媽媽?
穆征:孩子入園的第一個月,其實孩子適應(yīng)得很好,反倒是我的心理怎么也調(diào)試不過來。那1個月,我經(jīng)常請假,到幼兒園跟老師說讓我進去呆會兒。我站在他們班門外面,聽到老師在教他們唱《我的好媽媽》,后來聽到有個孩子哭了,說想媽媽。當時我特擔心會不會是我女兒。事后老師告訴我,不是我女兒哭,是別的小朋友。
陳寧:孩子在剛?cè)雸@的時候,不光是孩子的適應(yīng),媽媽的心態(tài)也在轉(zhuǎn)換。從家里的百般呵護轉(zhuǎn)到一個自己不能掌控的陌生的環(huán)境里面,媽媽肯定會焦慮的。所以,這也是媽媽的成長過程。而且,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會越來越深刻地體會到人是社會中的人。而社會是我們無法掌控的,我們需要學(xué)會的是如何去適應(yīng)社會。
入園先要熱身
張雪梅:我小時候上幼兒園的經(jīng)歷比較失敗。6歲時,因為馬上就要上小學(xué)了,我媽媽為了讓我有一個適應(yīng)的過程,決定送我上1年幼兒園。但是,到了幼兒園,我發(fā)現(xiàn)那個班的小朋友都比我來得早,他們之間已經(jīng)很熟悉了,而我儼然就是個外人。我覺得特別不適應(yīng),后來就生病了。所以在我女兒入園前,我作了很多準備。比如在我給她訂的《嬰兒畫報》上,有一期是《點點要上幼兒園》。我就給她講上面的故事:梅花鹿要上梅花鹿的幼兒園,小白兔要上小白兔的幼兒園,點點要上點點的幼兒園。另外,在她入園以前,我?guī)狭税肽赀@所幼兒園的親子班。對這所幼兒園她很熟悉,老師她也見過,她覺得都很親切。所以,她正式入園以后,特別平靜。
陳寧:這也體現(xiàn)了幼兒園的一個發(fā)展過程。因為親子班這個概念大概是1998年左右才提出來的。以前,孩子入園都特別困難,實際上,那時候我們忽略了孩子到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所作出的那種強烈的反應(yīng)是很正常的。后來,父母可以在周六周日帶著孩子來,而現(xiàn)在我們幼兒園已經(jīng)成為了半開放式的,父母每天上午都可以帶著孩子來,他們的安排基本上和幼兒園的小朋友一樣。由父母的陪伴下到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這樣,經(jīng)過半年到一年的過渡期,孩子基本上就都能適應(yīng)了。
不適應(yīng)?正常!
尹常玲:我的孩子上幼兒園也比較早。在他入園以后,我感覺他和別的孩子的交往能力比較欠缺。他能夠很專注地獨自玩很長時間。但是,通過觀察,我發(fā)現(xiàn)他在幼兒園還是挺快樂的。所以,后來我也就不再給他施加壓力,一定要讓他和朋友一起玩兒。
陳寧:在孩子入園適應(yīng)的過程中,我覺得還是要崇尚自然。比如孩子不善于和別人交往的問題,其實我們成人當中也存在。這恰恰體現(xiàn)了社會的多元化。只要孩子在其中能夠體會到樂趣,覺得這個環(huán)境對他來講沒有障礙,這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求誰跟誰比,誰跟誰一樣。因為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還是那個觀點,父母應(yīng)該永遠是自己孩子的支持者。所以,父母的角色和社會的角色是不一樣的。父母對孩子的期望不能等同于社會對孩子的期望。入園也一樣,不能希望你的孩子跟別的孩子完全一樣,“為什么人家很快就適應(yīng)了,我的孩子就適應(yīng)不了”。這樣的心態(tài)會給孩子和家長都帶來壓力。讓孩子知道你永遠是他的支持者,這對孩子適應(yīng)幼兒園適應(yīng)社會都有很大的幫助。
幼兒園,和小朋友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