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的孩子,由于父母忙于工作,無暇照顧孩子,所以孩子既不合群,又散漫。我教了他3年,在這3年中,他在集體的環(huán)境中獲得了老師和小伙伴們給他的關心和友愛,慢慢地,他在性格上也有了很大的轉變。
孩子要上小學了,孩子的父親第一次給我送了禮:一支鋼筆,一本筆記本。以后,每個學期,我都會收到這個孩子送來的禮物——成績單。這是一份讓我非常感動的禮物,這里既有濃濃的人情味,又有父母、孩子對我的信任。每個老師最希望看到的是孩子能在自己的教育下健康成長,而孩子的健康快樂就是給老師最好的禮物。
部分父母給老師送禮,意圖相當明顯的:金錢與人情的交易。但是,在我看來,給老師最好的禮物莫過于對班級工作的支持和配合,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趙佩芳老師:互贈禮物能增進家園之間的感情聯絡
作為一名幼兒園教師,有時我也會收到父母的一些禮物。收還是不收?對于這個問題我是這樣認為的:
父母給老師禮物,不外乎有這兩個原因:一是表心意,例如對老師表示感謝、肯定老師的工作、送給老師節(jié)日的祝福等,二是希望老師對自己的孩子多關心多照顧一點。
在這種情況下,我認為老師可以收下禮物,當然,老師也要在適當的時候買些學習用品、書籍等物品回贈孩子。這樣,可以增進老師與父母、孩子之間的感情聯絡,以便于今后能更好地開展工作。
馬蕓老師:禮物是形式,愛孩子最重要
禮尚往來是中國人的傳統(tǒng)。“禮”,成了人與人溝通的另一座橋梁,是加在彼此情感之上的又一個重重的砝碼。
人人做事都有其目的性,父母從送禮上得到的是一份踏實、一份寄托,就好像在離開寶寶的時間里能有一份安心。而作為接受方——老師,不管是欣喜、或是得意、又或是如得重負,其實雙方的延伸部分便是處于中間位置的寶寶能否得到全方位的照顧和關心。
給老師送禮對與否,要視具體情況,無法定論。我只希望,父母、老師對于小寶貝的愛是單純的、不做作的,足矣。
張燕老師:貴重的禮物是負擔
說實話,收到貴重的禮物,其實是加重了老師的心理負擔,我不愿接受不勞而獲的東西。
喬雅萍老師:禮物可“收”可“不收”
我不提倡送禮,但也不否定送禮。有些父母會在教師節(jié)、國慶節(jié)送些鮮花、小禮品,那是父母對老師表示感謝的方式,父母肯定我們的工作,我會很高興地欣然接受。另外,父母也可以成為老師的朋友,年輕的父母和年輕的老師有著同樣的熱情,每逢過節(jié),互贈小禮物以示祝福,以朋友的身份表示心意,也能增進教師與父母間的溝通。
但是,如果父母因為自己的孩子淘氣而給老師送禮,想讓老師多多照顧自己的孩子,我覺得沒有必要收這份禮,因為我們的職業(yè)就是要我們“關愛每一個孩子”的。
送禮的有送禮的理由,收禮的也有收禮的道理。正如馬蕓老師說的,禮尚往來是我們的傳統(tǒng);禮,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增進了人與人的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