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科學家報道稱,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拉爾夫·卡塔拉諾和同事檢查了2006年至2011年底日本的出生率記錄。發(fā)現(xiàn)2011年日本大地震后數(shù)月出生的男孩比女孩數(shù)量要少得多。
靠近震中的地區(qū)出生的嬰兒更可能是女孩,而較遠省市出生的嬰兒則無性別差別。最受損地區(qū)出生的男孩比預期的少了2.2%。
這并不是第一次記錄嬰兒性別比率偏差:2008年美國股市崩盤后出生的男孩更少。具體原因可能與進化有關,卡塔拉諾說道。男孩可能更早熟并經歷與低出生體重有關的問題。從壓力角度看,母親生下女兒可能更有益。
然而,壓力是如何導致母親更容易流產男嬰,或者為什么懷的男孩更少,目前仍不清楚。地震提供了一項自然測試,卡塔拉諾這樣說道。如果地震之后出生人數(shù)立即表現(xiàn)出性別偏見,那么它暗示著壓力引發(fā)流產。
研究小組發(fā)現(xiàn)了有關證據(jù)。然而好幾項機制可能同時發(fā)揮作用,卡塔拉諾說道。胎兒會產生一種名為人體絨毛膜促性腺激素的激素,后者會偽裝逃過母親的免疫系統(tǒng)。較弱的男性胎兒制造的人體絨毛膜促性腺激素較少,這意味著他們被攻擊的風險更大。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認為父親的睪丸素水平也起著一定的作用。在面臨高壓力期間,男人會產生較少的睪丸素,后者會減少“男性”精子,也就是攜帶Y染色體的精子的數(shù)量和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