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靈去感受? ? 孩子像大自然中的一棵樹,立于天地之間,風來了,樹會晃動,雨來了,樹會被打濕。樹不能表達自己的感受,只有人類進行了細致的觀察,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樹的時候,才會產(chǎn)生了種種對樹的體驗。我們對孩子的觀察類似于對樹的觀察,我們只有將內(nèi)心繁雜的想法和意圖全部趕出去,用一顆真誠的心去感受孩子,才能真正感覺到孩子的心靈。這種真實的感受會帶領(lǐng)我們尋找到幫助孩子的途徑。? ? 牛牛的姥姥和奶奶一起送牛牛到幼兒園,老師無論如何也無法說服其中的一位老人離開。陪園期間,兩位老人不斷地在一邊交頭接耳議論幼兒園的不是。牛牛入學的第二天就可以自己在幼兒園走動了,第三天結(jié)束后,老師說明天可以不用陪園了,要求她們第四天送孩子到幼兒園后與孩子果斷地道別,然后離開。由于三天來兩個老人挑了幼兒園許多毛病,不放心離開后老師對牛牛的照顧,要求再陪一天。? ? 第四天,兩位老人每隔十來分鐘就沖上去,給正在觀察別人工作的牛牛喂水、擦鼻涕、脫衣服、穿衣服,大概是想示范給老師看,她們是怎樣照顧牛牛的。她們的行為一次次地把牛牛從觀察別人工作并被吸引的狀態(tài)中拉出,使他又撲進她們的懷里。這時,老人極為傷感,更顯出生離死別的狀態(tài),這種煽情的表現(xiàn)立刻讓牛牛敏感地覺察出了事態(tài)的變化。到了下午,孩子便緊緊地拉著其中一位老人的衣襟,一遍遍地說:“婆婆不要離開。”這時,兩位老人竟然蹲下來對著孩子抑止不住地抹眼淚,孩子的情緒也變得很壞,再也不去看小朋友工作了,只焦慮地拉著姥姥的衣服,害怕她們突然離開。? ? 這兩位老人只注意自己的想法,而沒有觀察孩子,如果她們觀察到孩子已經(jīng)進入了接納環(huán)境的狀態(tài),就應該悄悄地坐在墻角,在孩子回望的時候,抱以輕松的微笑。她們的行為正好阻礙了孩子發(fā)展自己的工作。? ? 然后,她們又只顧著抒發(fā)自己的傷感情緒,而不顧及對孩子的影響,使孩子狀態(tài)更加不好。這就是許多幼兒園不允許家長陪園的原因。? ? 如果家長都能懂得觀察孩子,就應該幫助孩子適應幼兒園。幼兒園更應該積極地要求家長陪伴孩子渡過幼兒園適應前期。? ? 牛牛的姥姥做的更遭的一件事是,在第五天早晨,當她們好不容易離開牛牛走到戶外之后,卻沒有真正離開,而是藏在牛牛教室窗外的小樹叢后面,一會兒伸出頭來看一下,還不停地抹著眼淚。這些終于被走到窗邊的牛?吹搅,好不容易停止哭泣的牛牛又開始大哭。老師沒有辦法,只好讓老人把牛牛暫時帶回家。之后,雖然姥姥和奶奶在老師勸說下不再躲在樹叢后了,但牛牛每天仍然在窗邊對著樹叢聲嘶力竭地大哭,試圖喚回姥姥。? ? 這兩位老人的行為給牛牛的入園適應帶來了很大的障礙,她們的行為實際上是愛自己而不是愛孩子,因為受不了離開孩子的傷痛,才會對孩子采用那樣的行動安撫自己。
理解孩子的每一個行為? ? 孩子在入園期的行為會變得比較反常,我們理解了這些反常的行為就不會使自己心情不安。? ? 慧慧在入園期是一個非常愛哭的孩子,哭的時候非常用力,長時間停不下來。有時候,哭的累了,還會去拿起衛(wèi)生紙擦一下眼淚,自己拿起杯子喝一口水,然后走到老師身邊拉起老師的手,指著門口,要老師帶她出去。老師帶她出去后,她又會指著別的方向要求老師帶她去。老師帶她走過去,她又會指著另外一個方向。每天都要這樣轉(zhuǎn)好幾圈。? ? 慧慧在家里哭時,有可能家里人會讓她自己擦擦眼淚,喝口水,如果她這樣做了,家人就會夸獎她。慧慧也認為哭是件不好的事情,不被大人喜歡。于是哭過之后為了讓那個還不熟悉的成人滿意,就自動地去擦擦眼淚喝喝水,做完這兩件事之后,她認為成人應該對她滿意了,于是提出自己的要求,去找自己熟悉的地方——回到自己家里。但她不知道在這個陌生的地方如何找到自己的家,于是就按照自己的感覺指著某個方向讓老師帶她去。走了幾步以后,她發(fā)現(xiàn)沒有看到自己熟悉的環(huán)境,就又指另外一個方向。? ? 理解了慧慧的行為目的后,我們就能夠知道怎樣幫助她了。當慧慧提出要求的時候,老師帶著她一起去尋找,使她對老師產(chǎn)生安全感,從而感受到自己是被接納的,于是消除了無助感。由于對依撫老師 建立起安全感,慧慧會將這種安全感進一步擴散到新環(huán)境中的其它因素。另一個例子是關(guān)于浩浩的。他已經(jīng)不再哭了,但是卻有一些莫明其妙的行為。他會無緣無故地踩別人的腳,然后仰起頭來看著那個人,如果那人沒有反應,就蹲下來用手撕人家的鞋子,一直到把鞋子脫下來,然后提著鞋子找到一個自己認為安全的地方藏起來。? ? 有一天小朋友們在玩“大龍”游戲,每個人都拉著前面一個人的后衣襟,大家組成一條長龍,隨著音樂舞動。依附老師將浩浩拉到自己身后,讓他拉著自己的衣襟。后來老師覺得有點不對勁,回頭一看,只見浩浩正用嘴咬著老師的衣服。老師蹲下來勸他松口,但浩浩又撕又打,老師剛站起來,浩浩馬上跑到老師后面用嘴咬著老師的衣服不放。整個下午,不管老師走到那里,浩浩都用嘴巴緊緊咬著老師的衣服跟在后面。老師怕他太累了,就坐了下來。浩浩又開始扒老師的衣服,老師說:“那是老師的衣服,我還要穿,不然會冷。”可是不管怎樣勸說,浩浩都不肯松手。最后老師只好把衣服脫了下來,浩浩馬上抱著老師的衣服藏了起來。? ? 浩浩的行為乍一看不可思議,其實是通過這種行為建立安全感。他用腳踩著老師的腳,眼睛看著老師,如果老師沒有激烈的反應,那說明老師是安全的,他就會由此開始信任老師。將老師的鞋子脫掉,是出于自己需要保護的心理,出于把自己放到一個安全的地方的需要。他將這種需要移情給了鞋子,將鞋子藏到安全的地方也就是把自己藏起來了。后來他用嘴叨老師的衣服,是因為他認為用手抓不緊,用牙齒咬著比較保險。正如前面的鞋子,這時,他把對安全的需要投射到了衣服上。? ? 理解了孩子的這些“奇怪”行為,我們就不再迷茫。浩浩雖然不再哭鬧,但他還沒有真正適應幼兒園。當他在這樣做的時候,老師需要耐心的等待,在他向老師望去的時候,回以微笑。? ? 浩浩用這樣的方式,探索哪個老師是安全的。當他發(fā)現(xiàn)所有的老師都是安全的后,就不會這樣做了。這個時期成人如果不理解孩子,以為這是一種怪異行為或一種壞習慣,感到緊張,或者試圖去消除這種壞毛病,就會破壞孩子對安全感的建構(gòu)。? ? 注:依附老師——好的幼兒園都會為新來的孩子安排一個專門的老師,在孩子入園適應期內(nèi),這個老師負責與他熟悉起來,并專門照顧這個孩子,叫作依附老師。這樣的幼兒園一般在一個時間段內(nèi)只接收一個孩子,不會讓眾多新生一起入園。依附老師會在家長陪園期間負責與孩子混熟,家長離開后,就暫時代替家長,一天中任何時候都和孩子在一起,直到他能夠離開老師找其他小朋友玩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