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孩子,最早的學校是家庭,首任教師便是父母。教育的方法與技巧如何,直接關系著兒童的發(fā)育質量,包括智力與心理發(fā)育。
一般說來,智力教育較受人們重視,而心理教育卻易被忽視。這樣做會導致孩子心理異常,甚至引起種種心理疾病。本文僅舉三種,供參考。
父母嘮叨與兒童心理慢性癥
父母對孩子進行口頭教育是必要的,無可非議,但要注意頻度與適時。過分頻繁地說教,成天嘮嘮叨叨,反而導致孩子無動于衷、我行我素、漫不經心、拖拖拉拉,心理學家稱之為心理慢性癥。
所謂心理慢性癥是指孩子對某一類反復出現的刺激產生的一種習慣性傾向,心理反應弱化,行為遲鈍,屬于心理障礙性疾病之一。
以下幾點措施有助于防治:
一是語言教育經常變化,不要老是使用那幾句叮囑式的詞句,如“聽話”、“用功”、“遵守紀律”等等。這些老話翻來覆去,孩子逐漸習慣,便起不到教育的作用。相反,有針對性地提出具體忠告會更有效果。如孩子粗心,可說“仔細點,寫算式莫把等號忘了”,這比籠統(tǒng)地說“莫粗心”減少了訓斥意味,增加了新鮮感,孩子容易接受。
二忌簡單粗暴。不少父母工作忙,無暇思考斟酌語言,一見問題便予以一頓斥責,或火冒三丈地責罵一通,孩子未弄清道理會產生抵觸情緒,經常如此,父母之教便成了耳邊風,你說你的,他干他的。明智之舉是心平氣和地幫助孩子分析并指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孩子還是樂于接受父母批評的。
三是莫算總賬。有些父母遇到孩子做錯事,愛把以前的錯事也抖落出來算總賬。這樣既挫傷了孩子的感情,又淡化了此次的批評,經常如此易使孩子產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對其發(fā)育更為不利。
四忌天天說教。除了那些較緊急的錯誤須及時糾正外,一般每星期來一次總結,肯定優(yōu)點,指出不足,提出希望較為妥當。
限制過多與兒童發(fā)育不良癥
小兒處于好動好玩的階段,而動與玩對其發(fā)育也大有裨益。因此,父母既要給孩子立一些必要的規(guī)矩,又要注意規(guī)矩必須有利于孩子的發(fā)育而不是相反。
心理學家強調,過多限制孩子的活動,也就限制了孩子的獨立性與自主性,剝奪了孩子動手的機會,也就限制了孩子腦的發(fā)展,無論其體格或是智力發(fā)育都將蒙受損失。
實際上家長根本不必過分擔憂,因為孩子有一定的自我保護本能,即隨機應變與轉危為安的能力。例如,當他要跌倒時,會本能地舉起雙手保持平衡,當身體前傾時又會雙手扶地,以保護臉部和頭部。因此,父母要放手讓孩子活動、玩耍,盡情享受童年的歡樂。當然必要的安全措施還是要跟上,因為孩子的自我保護本能畢竟有限,尚需在實踐中進一步發(fā)展與完善。
單親教育與兒童缺乏父愛綜合癥
時下流行母親育兒、丈夫埋首事業(yè)的單親教育模式,很不利于孩子的全面發(fā)展。最新研究表明,母愛與父愛各有優(yōu)勢,對孩子的影響各有特點,不能偏廢,只能互補。
調查資料顯示,與父親接觸少的孩子往往性格孤僻,自卑感強,擔驚受怕,煩躁不安,多愁善感,被稱為“缺乏父愛綜合癥”。
美國醫(yī)學專家海茲靈頓等人報告,缺乏父愛會阻礙兒童認知發(fā)展,在方塊設計、迷津和算術得分方面落后于一般孩子,在情感方面則表現為焦慮、自尊心差、自制力弱,并有攻擊性行為,甚至影響到成年以后,與成人期情緒壓抑、嗜酒甚至自殺之間也存在一定關系,罹患神經質、精神病或人格障礙等心理疾病。甚至他們犯罪的幾率都比雙親教養(yǎng)的孩子要高。
單純的母親教育,使孩子過多接受女性特征的影響,如感情細膩,做事認真,性情溫柔,但軟弱、膽小等個性弱點也被“移植”到孩子身上。而父親則給孩子以勇敢、堅毅、強悍、有魄力等男性特征,足以抵消女性弱點的影響,促使其性格更全面、健康地發(fā)展。
總之,父愛與母愛同等重要,父親每天至少應抽出2小時與孩子呆在一起,以起到與母愛平衡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