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尊是個體對自身價值的認可程度。隨著自我意識的發(fā)展,孩子在3歲左右會出現(xiàn)明顯的自尊心和羞恥感。從此,自尊將成為孩子人生中的一個重要議題。
什么是“條件自尊”
條件自尊是指依賴他人的肯定和表揚而產(chǎn)生的自尊。即便對成人來說,也大都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當?shù)玫剿说恼J可時,我們就會很高興;而如果有人對我們表示懷疑或者不屑一顧,我們就會感到難過,甚至憤怒。又比如,我們找工作時,往往傾向于高收入、高地位的工作。
假如我們擁有的是條件自尊,一旦他人不再肯定我們,我們就會產(chǎn)生無能感、羞恥感和無價值感。為了盡量避免這些痛苦的感受,我們一方面會不自覺地過分看重他人的看法,另一方面也會要求自己盡可能達到他人的要求或期望。這種潛在的思維模式導致我們總是被他人的目光所束縛。長此以往,我們就只會記得各種要求和期望,卻忘記去探索生命原本的意義和自身的價值。最終,我們似乎變成了為他人而活著。
主動地避免“條件自尊”,就是要盡量擺脫一味尋求他人肯定的魔咒,而要結(jié)合自己內(nèi)心的期望以及核心的自我價值來決定自己的行為,這樣的自尊就是“安全高自尊”。而形成“安全高自尊”和“條件自尊”的差別,其實起源于幼兒期的教育。
“條件自尊”是這樣形成的
幼兒階段自尊的最大特點是“依從性”,也就是說,孩子的自尊來源于父母對他的評價。而對大部分的父母而言,一般都是根據(jù)孩子的言行是否符合某些標準或者是否達到了自己的期望來評價孩子的。這種選擇性的、條件性的、結(jié)果導向的評價方式,一方面固然有助于孩子的習慣養(yǎng)成和行為塑造,但是,另一方面,它也是讓孩子形成條件自尊的罪魁禍首。
下面我們不妨來看看“條件自尊”是如何在5歲的小軒身上形成的。
小軒背出了一首兒歌,媽媽表揚他:“小軒真聰明。”小軒因此感到驕傲自豪,自尊隨之上升。
小軒學口算時總是算錯,媽媽著急了,說:“你怎么老是教不會?!”小軒又感到內(nèi)疚羞恥,自尊隨之下降。
小軒喜歡畫畫,常常在畫中加入一些他觀察到的細節(jié),媽媽表揚他觀察力敏銳,小軒的自尊水平升高。
可是,住在隔壁的婷婷似乎比小軒有更高的繪畫天賦,媽媽有時會在小軒面前感嘆:“你雖然畫得不錯,但還是比不上婷婷。”小軒的自尊水平又降低了……
從小軒身上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條件自尊是不穩(wěn)定的,是經(jīng)常起伏波動的,也常常是前后矛盾的。小軒的自尊忽高忽低,完全取決于媽媽對他的評價——如果媽媽認為他“好”,他就處于“高自尊”狀態(tài);而如果媽媽認為他“不好”或者“不如誰誰誰”,他就處于“低自尊”狀態(tài)。
“條件自尊”的后果
如果孩子建立起來的是條件自尊,他會失去真正認識自己的機會,從而形成對自己的評價錯亂。他完全根據(jù)他人的評價來衡量自己,他的喜怒哀樂全都掌控在別人手中。除此以外,心理學家還發(fā)現(xiàn),條件自尊會導致多種問題,比如攻擊行為、憤怒、絕望、自戀、偏執(zhí)等。而目前我們實際生活中的現(xiàn)狀是,絕大多數(shù)人擁有的都是條件自尊,不僅因為我們父母擁有的也是條件自尊,還因為我們長久以來都沒有意識到條件自尊可能引發(fā)的上面所說的這些后果。所以,我們一定要在我們的孩子身上盡量避免這些問題。
避免讓孩子形成“條件自尊”
那么,怎樣才能避免讓孩子形成條件自尊呢?
關鍵在于父母,而其中最為核心的問題在于父母如何面對孩子的缺點和不足。
通常來說,當父母發(fā)現(xiàn)孩子的缺點時,他們最直接的反應是情緒上無法接受,他們不愿意接受自己的孩子不夠聰明、長得太胖、缺乏運動細胞、性格小氣,等等。于是,父母在自己承受不住負面情緒時,常常把這些情緒發(fā)泄在孩子身上,“你怎么教都教不會”、“你太胖了,所以穿裙子不好看”、“你這么快就累了啊,那就在邊上看著其他小朋友玩吧”、“你為什么就不愿意和其他小朋友分享玩具呢”……帶有條件性的、結(jié)果導向的評價就這么出現(xiàn)了,并引發(fā)了條件自尊和后續(xù)的一系列問題。
所以,為了避免讓孩子形成條件自尊,父母首先要學會接納孩子的缺點。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呢?不妨參考以下步驟來處理:
1. 處理自己的負面情緒
當父母發(fā)現(xiàn)自己孩子身上的缺點時,會引發(fā)自身的低價值感,緊接著出現(xiàn)負面情緒。此時,父母要先體會到自己有了負面情緒,然后和負面情緒呆在一起,而不是急于把它宣泄出來。隨后,父母要看到自己身上也有各種缺點,自己也不愿意別人因為這些缺點而輕視自己。有了這樣的共情之后,父母就會更容易接受自己被孩子的缺點所引發(fā)的負面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