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和孩子聊天,越聊越聰明”,會聊天的父母,才能激發(fā)孩子創(chuàng)造力
上大學時,我的一個心理學老師告訴我們:“語言會改變未來。”
當時我就對他的話深信不疑,做了幾年育兒博主后,我更堅信了這句話的正確性。
很多父母常常抱怨孩子常常會犯錯,父母說她,她又不聽,聽了又不做,做了又犯錯,錯了還不改。孩子的問題之所以會如此頑固,是因為父母和孩子的溝通出了問題。
如果父母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采用了錯誤的語言和語氣,就會增加孩子內心的抵觸情緒,大大降低了溝通效率。下面,我們就來看看父母如何才能提升親子間的溝通效率。
1、少用命令式的語言
“你過來。”
“不可以”
“快吃飯”
作為父母,我常常習慣性地以居高臨下的姿態(tài)和孩子談話,與其說是談話不如說是發(fā)布命令。
研究發(fā)現,80%的孩子生活中充斥著命令式的語言,而發(fā)布命令的人多是父母。當父母用命令式的語言和孩子交流的時候,孩子只有兩個選擇,服從或者接受,完全沒有獨立思考的空間。
如果我們用陳述性的語言給孩子提供一些咨詢和建議,留給孩子更多獨立思考的空間,這才是教育的根本。
2、善用語言誘導
假如桌子上擺滿了紙筆、顏料和水果,陶土等材料,下面有兩種說話方式,你會選哪個?
方式一:“寶寶,今天我們來畫一個蘋果,好嗎?”
方式二:“桌子上有紙筆、水果和陶泥,想怎么玩都可以!”
當你用第一種說話方式和孩子說話時,孩子的選擇只能是畫或者不畫,畫也只能用筆畫。
當你用第二種說話方式和孩子說話時,孩子可以選擇畫筆畫畫,也可以用手指畫畫,當然也可以制作陶器,然后用畫筆涂色。
看到了,當父母開始用陳述事實的方式和孩子說話的時候,孩子就有了無限可能。
3、少用提問方式
“這是幾。”
“這是什么顏色?”
“這是什么動物?”
當父母發(fā)問后,并沒有得到所希望的答案,父母會繼續(xù)按照自己的思路去發(fā)問,去誘導,這是不對的。
如果我們把上面的問題改為“這是三”“這是綠色”“這是小狗”等陳述性話語,就可以給孩子大量有用的信息,而由孩子決定自己需不需要。
很多父母喜歡通過提問的方式和孩子溝通,希望他們能在自己的誘導下去思考。然而任何一個不是出自好奇心的問題,都會讓孩子的選擇失去依據,孩子就琢磨父母所希望的答案,且沒有認真思考和梳理自己的想法,這是不對的。
親子之間的溝通應該是以孩子為主導,在游戲的環(huán)境中讓孩子學會思考、分析和梳理目標。
最后
讓父母完全避免用命令式的語言、提問式的語言和孩子溝通有點不現實,畢竟這兩種親子溝通方式太深入人心了。如果我們愿意做出一點改變,哪怕只有一點點,就可能給孩子打造一個全新的世界,更大的思考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