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可能天氣干,寶寶排便都變成了“球球便”,感覺有點費力。但在我們的督促下,他還能保持每天解一次,這算不算便秘?要不要處理?
當寶寶好好的突然出現(xiàn)球狀便,那么多半就是便秘了。
便秘并不是像媽媽們想的一樣,只要每天解就一定不是便秘,或者有一天解不出就一定是便秘。
因為食物進入人體,至大便被排出體外的過程一般為24小時左右,不同人的排便“周期”也有所不同,所以一天排便2-3次以內(nèi),1周排便不少于2次,周期穩(wěn)定,便便軟硬適度呈條狀,排便時不感覺費力也沒有排不凈的感覺,那就不能算是便秘,并不用非得堅持每天一次。
但如果便便形態(tài)不對,干燥、結(jié)塊,有時候就像羊糞球;或者拉便便時特別費力、痛苦,甚至有時便不出來,那即便是每天都能去廁所,恐怕也得看一下,因為很可能便秘已經(jīng)找上門了。
對于寶寶來說也是如此。媽媽不僅要注意寶寶排便的時間、次數(shù)、規(guī)律,還要注意寶寶排便是否費力,便便是否是軟硬適度的條狀,這樣綜合判斷,才更準確。
那么寶寶為什么會便秘呢?
就和其他疾病一樣,它也分功能性和器質(zhì)性的。
■器質(zhì)性便秘
既然是器質(zhì)性的,就是說明寶寶在排便上存在的問題,可能背后隱藏有一些嚴重的器質(zhì)性病變。比如腸梗阻、腸閉鎖或者巨結(jié)腸等等。
一般寶寶剛出生,90%以上的足月兒會在24小時內(nèi)排出墨綠色的稠厚胎便,這就是正常的胎便。如果第一次胎便排出延遲,尤其是超過48小時,或者大便顏色、性狀異常,比如只有一些白白的或淡黃色的黏液,那么就要關(guān)注是不是有其他合并癥狀,比如肚子脹,嘔吐,如果有就要盡快去新生兒外科檢查,有病治病了。在這些情況中,腸梗阻、腸閉鎖都是要著重鑒別預防的。
還有一些寶寶剛出生時便便很正常,等到開始加輔食后,就經(jīng)常便秘,幾天才拉一次,而且一拉就憋得滿臉通紅,后來到醫(yī)院檢查,卻發(fā)現(xiàn)孩子肛門口特別狹小或者開口不在正常的位置,這種也要手術(shù)解決。
另外,巨結(jié)腸就更為人熟知了,這種疾病和腸神經(jīng)異常有關(guān),所以導致便便到了某節(jié)腸管后,腸道痙攣不能正常蠕動,便便就排不出去了。這當然也需要手術(shù)治療。當然,在大寶寶中,因為器質(zhì)性原因?qū)е卤忝氐那闆r就要相對少見多了,在3-6歲的寶寶中,便秘更多的是下面這個原因。
■功能性便秘
“功能性便秘”就是腸道上找不到什么大毛病,但是它的正常排便功能表現(xiàn)欠佳,所以出現(xiàn)了便秘表現(xiàn)。
在我們臨床觀察,大寶寶里近九成的都是功能性便秘。這些孩子的身體本來沒有問題,但往往有以下幾個特點:愛吃肉、不愛吃蔬菜,經(jīng)常吃快餐、油炸、方便食品,便便不規(guī)律、一貪玩就顧不上,飲水少、膳食纖維吃得少等等。
這種便秘比較“磨人”。它說大不大,背后沒什么大毛病,不需要立刻手術(shù)什么的;但它說小又不小,除非使用開塞露類產(chǎn)品,否則不太可能立竿見影,需要慢慢調(diào)。而大家都知道,開塞露類產(chǎn)品是不適合常用的,它們救急可以,但如果經(jīng)常如此,強行通便加上疼痛,會給孩子帶來心理陰影,于是孩子就更怕排便,越發(fā)強忍。如此這般惡性循環(huán),最終可能帶來更嚴重、更難治的便秘。
這種便秘其實不存在什么“千人一方”的特效招,喝蜂蜜水、吃香蕉這些方法適合部分人群,但不可能適合所有人群,爸爸媽媽必須逐個分析,選擇最適合自己寶寶的方法。
有的寶寶就是愛吃肉,蔬菜、主食一概吃得少,但媽媽們要知道,肉類食物在腸道內(nèi)不能形成足夠的渣滓,反而容易導致便秘。說白了,腸道里沒有足夠的“存貨”,不能刺激腸道蠕動,你也沒便便可以排。飲食中纖維素(特別是膳食纖維)和水分對排便很重要,纖維素能增加大便容積,同時適合腸道菌群發(fā)酵分解,維持腸道菌群平衡;而足夠的水分又能讓便便保持濕潤柔軟,易于排出。所以家長一定要調(diào)整寶寶的飲食模式。
如果寶寶是因為一貪玩就顧不上排便,那么久而久之,大腦對腸道蠕動形成的刺激信號就不敏感,導致便意越來越弱,排便也越來越困難。所以爸爸媽媽應該幫助寶寶養(yǎng)成定時排便的習慣,不僅要固定時間段,還要固定每次的排便時間,這樣讓寶寶能建立一個良好的信號反饋。
有時候,寶寶突然換了一種食物,就會開始便秘,這也可能是這種食物寶寶還不適應,有的寶寶甚至可能是過敏,這就要調(diào)換食物,讓寶寶逐漸適應才行。
另外,粗雜糧是一個對付便秘的好方法,但孩子在生長發(fā)育期,需要攝入足夠的營養(yǎng),所以家長給予孩子粗雜糧也不能過多。建議家長可以在一周內(nèi)選擇一天,將粗糧細作后作為小點心或部分主食給孩子食用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