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三幼 張懷懷
案例描述
典典是個內(nèi)向、膽小的孩子,早晨來園總哭喪著臉,戀戀不舍地看著父親離去的背影!袄蠋熢纭钡膯柡蚵暭毿〉脦缀趼牪坏,然后無可奈何、一言不發(fā)地坐到座位上。我建議他參加孩子們的活動,他總是固執(zhí)地搖搖頭。在班級中他是個極為平靜的孩子,上課發(fā)言沒有他,游戲時也看不到他愉快的笑臉,頑皮搗蛋更是找不到他。應(yīng)該說,他是個讓人省心省力的好孩子?墒,我感到茫然,我們要教的不是一群小兔子,也不是一群小羊。我們要教的是孩子。孩子的本性應(yīng)該是天真的、活潑的,該讓他在對周圍世界的探索中慢慢成長,而不是長期蜷縮在自己的小角落里。
案例分析
通過與家長的交流,再根據(jù)典典小朋友的情況,我做了以下三個方面的分析:
1、社會因素
典典從小生活在爺爺奶奶的身邊,連父母都接觸不多。從他自己小小的世界來到幼兒園,看不到熟悉的親人,身處完全陌生的環(huán)境,孩子的心理上產(chǎn)生憂傷、緊張不安等情緒是很自然的。對于這種孩子來說,只有和自己的親人在一起才是安全的、自然的、滿足的。離開親人,幼兒會感到不安全,對周圍環(huán)境產(chǎn)生懼怕的情緒。確實,孩子從一個原本熟悉的環(huán)境來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環(huán)境,失去了原來的舒適與滿意,就會表現(xiàn)出遇到問題過度焦慮、不安,解決問題的能力差、羞于同他人交往等。這些消極的情緒表現(xiàn)極不利于幼兒心理的健康發(fā)展。
2、自身因素
典典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老人們言語不多,所以他從小缺乏言語鍛煉,更沒有什么主動交往能力。幼兒與父母長期分居,很小得到與父母溝通的機會。因此,幼兒接受外界的信息較小,得不到各方面的培養(yǎng)。來到幼兒園后,一下子要和那么多的同齡孩子相處,缺乏交往經(jīng)驗的他更是又害怕又無所適從。每天要參加的各種活動,即使是他感興趣的,他也會表現(xiàn)出不自信,拒絕參加。并且,在家時受數(shù)位長輩的寵愛于一身,家長們對一些可能存在的困難都竭力去解決。這種過度保護的措施,減弱了孩子對環(huán)境的適應(yīng)能力和自信心。剝奪了孩子鍛煉的機會,使孩子事事依賴他人,一遇到困難就手足無措,缺少自信心和一些基本的自理能力。進入幼兒園以后,對孩子的各方面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他不能很好適應(yīng),只能消極的態(tài)度來面對。長此以往,他就成了班級中一個最不令人注意的孩子。
3、家庭因素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是教育子女的天然學校,子女的健康成長離不開父母教育和家庭的影響。在典典的家庭生活中,由于父母工作繁忙,平時很少帶孩子走親訪友,帶孩子走出家門,接觸外面的世界。平時的生活中,能讓孩子自己做主或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較少,家長對孩子也無這方面的要求。另外,家長對幼兒早期教育缺乏科學的認識,以為孩子還小,個性如此,長大自然會好。許多經(jīng)驗表明,凡是在房間里長大的孩子除了較順從外,大多是活動能力較差,不善于交往,膽怯,缺乏獨立精神。因此典典的家庭環(huán)境和父母的教育觀念對他的個性形成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
案例反思:
教師的任務(wù)并不僅僅只是促進幼兒智力的發(fā)展,還要促進幼兒社會性和人格的積極健康的發(fā)展,包括從小擁有積極的社會情感、態(tài)度,具有初步的社會交往能力,良好的同伴關(guān)系,活潑開朗、積極愉悅的性格。幼兒社會性、人格的發(fā)展是幼兒全面、健康發(fā)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幼兒成長的核心內(nèi)容,并且對促進幼兒認知和智力的發(fā)展至關(guān)重要。因此,積極促進每一個幼兒社會性、人格的發(fā)展,進而促進每一個幼兒全面健康的發(fā)展,是教師不容忽視的重要責任。
措施一:給孩子一個能感受愛和關(guān)懷的環(huán)境。
孩子從家庭步入幼兒園,沉浸在離開親人的失落感中時,教師要適時給予安慰,對幼兒表達自己對他的喜愛,讓孩子感到老師是可親的,幼兒園是安全的,才能消除孩子對環(huán)境的恐懼感,進行對新環(huán)境的探索。
具體的做法是多接觸、多關(guān)心。早晨來園時拉他的手進活動室,講幾句熱情的話;午睡時拍一拍他,再講上幾句悄悄話;起床時幫他穿衣服、系鞋帶。父母接遲了,我就說:“我認識你家,等小朋友都走了,我就送你回家!边@一切使他感動老師喜歡他,就會和老師之間產(chǎn)生親切友好的感情。從而也培養(yǎng)了自信心,使他能夠大膽地、愉快地去探索周圍的世界。
這一天,典典入園后又是一個人坐到一旁,我走過去輕輕地抱起他說:“典典真乖,今天來得真早!比缓髮Υ蠹艺f:“老師要表揚典典,因為他每天都早早來到幼兒園,從來不遲到。”典典的臉上露出了羞澀的微笑。接下來,我又不失時機地說:“今天還有哪些小朋友和你一樣早呢?”典典大膽地指了幾個小朋友,居然還說出了幾個小朋友的名字。他的表現(xiàn)讓我高興極了,馬上請這幾個小朋友來和典典握握手,雖然他看到這么多小朋友來就低下了頭,但是對于他來說,已經(jīng)邁出一可喜的第一步。
措施二:培養(yǎng)孩子交往的能力。
對于語言能力弱的孩子,最好的辦法是與他們多聊天,不僅是老師和他聊,還要帶動其他孩子和他聊,使他們熟悉起來,或者拿出一些玩具或需要合作的活動項目 讓他們完成,讓他們在玩和說的過程中交上朋友。有的時候,在交往的過程中會出現(xiàn)糾紛,就用表演的形式來告訴每個孩子,然后請他們討論該怎么做,最后讓討論的結(jié)果成為孩子在交往中要共同遵守的行業(yè)準則。在一次孩子自帶玩具的活動中,我看到典典帶了一輛特別漂亮的小汽車,我就走過去說:“你的小汽車真漂亮,在哪兒買的?給我玩玩好嗎?”小朋友們聽到了,都圍過來。我拿著小汽車玩了一下,還給典典,然后就請小朋友互換玩具,他顯得非常高興,就和小朋友玩開了?墒,沒過一會,一個孩子很生氣地來告狀了:“老師,豪豪拿了典典的玩具不還,豪豪的玩具卻不能典典玩”。果然,典典一個人又是可憐巴巴地坐在角落,眼睛緊緊盯著被豪豪拿在手里的小汽車。怎么辦呢?我請了幾個小朋友將這件事進行了一次表演,然后讓孩子們討論,至于該怎么做,孩子們自己會找到正確的方法。當然,看得最認真的,當然是典典了。
措施三:家長的配合必不可少。
幼兒良好的心理素質(zhì)的形成,需要幼兒園和家庭的配合。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交往對象,家長要和孩子多相處,還可帶孩子進入自己的社交圈,讓孩子觀察成人的交往,最重要的是,要給孩子找?guī)讉同齡的玩伴,多到玩伴家去做客,也請他們到自己家來。如此一來,慢慢的孩子就會知道怎樣和小伙伴在一起玩了。增加孩子和人交往的機會和能力。
除了教幼兒一些自我服務(wù)技能外,家長還要放手讓幼兒自己的事自己做,不要包辦,增強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樹立自信心。
家長還要盡可能多地帶孩子看看外面的世界,增長見識,當孩子嘗試某種活動時,成人應(yīng)向孩子表達對他的信任,可以問:“我們該怎么做呢?”通過征詢孩子意識到自己的想法是有價值的,使孩子能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積極地探索周圍的世界,學會與人交流和合作。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每個孩子的家庭環(huán)境和個性也都各有不同。但每個孩子都具有征服世界、和別人交往的欲望。我們不能因為孩子的安靜,而漠視孩子的消極狀態(tài),放棄對孩子能力發(fā)展的培養(yǎng)。典典在家長和我們有意識的引導、培養(yǎng)下慢慢地進步著,他不再一個人坐在角落了,看到他喜歡的玩具,他會和小朋友說“給我玩一下,好嗎?”漸漸地,他能主動和小朋友做游戲了,上課、下課都能看到他那天真的笑臉。家長高興地說:“我家的典典變了,變得越來越可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