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市華光幼兒園 朱偉欣
一、 問題的提出:
我們知道,幼兒期是幼兒良好品德養(yǎng)成的關鍵時期,他將對日后健康人格的形成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我們的教育老前輩陳鶴琴先生:早在本世紀40年代提出活教育目標,其中目標之一是:“做人,做中國人,做現(xiàn)代中國人!辈⑶宜凇白霈F(xiàn)代中國人”的條件中提到:需要有合作的精神,必須有為社會服務的熱情。顯然,他的這一教育思想,跟我們現(xiàn)代素質教育的要求相一致。
然而,如今許多獨生子女家庭中,存在著“重智輕德”的教育思想。最近我在班上搞了一項關于“幼兒品德行為問卷調查”情況來看(見附表一~表四),班上35名幼兒中,愛父母的占60%,并且更多的只會索取愛,而不懂如何正確地表達愛;在不能關心同伴友好合作中,占20%,并且表現(xiàn)為自私、獨霸的心理表現(xiàn);在愛勞動意識上,能合要求的占57.1%。
面對如此現(xiàn)狀,我們必須將品德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點來抓。這也是讓幼兒長大后,更好地適應未來,學會做人,學會生存,克服不良品行表現(xiàn),塑造完美的人格,以便經得起世界的競爭和挑戰(zhàn)。
針對德育工作的復雜性、艱巨性的特點,德育內容的泛而廣,我從大班幼兒年齡特征出發(fā),考慮他們的思維仍以形象、直觀思維為主,品德認識和情感帶有很大的具體性和表面性,品德行為上缺乏自覺性和獨立性等特點,我就拿陳鶴琴老先生的生活化教育理論和新《綱要》為指導思想,從品德認識和品德情感上開展生活化的德育研究。
二、研究目的:
1、初步探索如何結合大班幼兒年齡特征來開展生活化的幼兒德育,如何克服其不良品德行為。
2、如何探索幼兒品德教育在家庭與幼兒園之間達到一體化;為今后人格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3、通過實踐提高自己在幼兒品德教育方面的經驗,去除盲目性。
三、研究對象、方法及時間:
1、研究對象:華光幼兒園大班35名幼兒,其中男生19名,女生16名。
2、研究方法:問卷調查法(實驗前后各一次),觀察法、對比法。
3、研究時間:2004.9——2005.6。
四、研究原則:
活教育原則(陳鶴琴倡導)、因材施教原則、德育的一致性和連貫性原則。
五、研究過程:
(一)從生活中積極尋找德育教育的素材,并力求德育內容和形式上的生活化。針對問卷調查中主要涉及的四個方面,具體從以下幾個角度加以落實:
1、關于愛的情感教育,學會關心父母,尊敬長輩。
新《綱要》的社會領域目標中指出:“愛父母長輩、老師和同伴,愛集體、愛家鄉(xiāng)、愛祖國!庇谑牵覀円灾黝}活動的形式開展系列相關活動。如“三八”節(jié),開展“我的好媽媽”主題教育:以語言活動——夸夸我的好媽媽、音樂活動——不再麻煩好媽媽、及美術活動——畫媽媽,這一系列活動,使幼兒對自己的媽媽有了較為全面、完整地了解,認識到媽媽工作的辛苦,一種愛媽媽的情感油然而生;同時從愛媽媽的角度出發(fā),引導其熱愛爸爸、爺爺、奶奶等其他家庭成員,如活動“我?guī)蜖敔敗⒛棠陶铱鞓贰、“我們是快樂的一家”等?BR>2、學習與同伴正確交往,友好合作。
游戲是幼兒最感興趣的活動。所以,我以游戲為切入口,把德育目標滲透在具體的游戲情節(jié)中。例如建游“美麗的家園”;手工活動“新樓房”、“博士帽”;體游“二人三足走”、“有趣的滑板車”;以及美工“我們的畫”等,引導幼兒兩兩合作或更多的人一起合作、交往,從中幫助其學習和獲得正確的交往技能,引發(fā)他們主動與人合作,并感受集體活動的快樂。而教師此時所需要的是:積極為幼兒創(chuàng)設良好的合作、交往環(huán)境。又如以建游“美麗的家園”為例,一開始孩子們喜歡一個人占很多雪花片玩。但最終不是作品無主題,就是遇到困難大家各顧各,不愿主動幫助解決。于是,我建議他們以小組為單位,6人一組成立小小建筑隊,大家共商家園布局,各自分工,這樣他們遇到困難不再各顧各,而是熱情地、及時地幫助他人;同時,互相因爭搶材料而產生的同伴矛盾明顯減少,有的即使發(fā)生了,大家也能自行解決。
3、從關心班集體到熱愛我們周邊的生活環(huán)境。
過去班上的圖書破了,無人主動去修補,自從我組織開展了“修補圖書”這一活動后,幼兒對班級的圖書架更加關心,一旦發(fā)現(xiàn)書角或封面有點破壞,大家都搶著帶回家修補;同時,個別頑皮幼兒控制了撕書行為;在平時的閱讀活動中,都能互相叮囑一句:“你翻書得輕輕翻,不然書會被搞破的!庇掷敖裉煳沂侵等丈睂n}活動,從開學初到學期末,我讓班上的小小值日生負責整理柜子上的幼兒用書,學習用具如油畫棒、橡皮泥罐、各類插塑玩具等;最后還要評比每日的最佳值日生1—2名,并用小金星來加以鼓勵。再例在“飼養(yǎng)蠶寶寶”活動中,大家為了不讓蠶寶寶餓上一頓,每天爭著帶桑葉;遇到周末休息,他們搶著要把蠶寶寶帶到自家去照料。這樣,一種愛班級的情感在幼兒的心中得到良好的建立。三月份社區(qū)與我園聯(lián)系,倡議開展了“我是環(huán)保小衛(wèi)士——收集廢電池活動”,大家的班級主人翁意識極強,都想著讓我們大班在收集廢電池數量中,成為第一名。我班樂樂小朋友一周內,從自家到所有的親戚家,共收集電池三十六節(jié),全班幼兒共收集廢電池197節(jié);我針對環(huán)保教育,引導孩子開展了“人類的朋友——樹”這一系列專題活動,鼓勵他們從小區(qū)和公園等地方觀察、認識各種各樣的樹,大家一起找資料了解樹對人類的作用。通過這一活動,使幼兒明確認識樹與人類密切關系,我們要關心保護樹的健康成長。
4、產生熱愛勞動的意識和行為,懂得勞動最光榮。
五一節(jié)期間,我讓孩子們在父母帶領下,上街觀察、記錄在不同崗位上工作的勞動人民,以他們的工作熱情感化幼兒,使他們在平時學習和家里樹立我為大家服務意識,如分筷子、擦桌椅、掃地板等力所能及的小事。
(二)家園合力,共同培育幼兒良好的品德行為。
陳鶴琴老先生指出:“幼稚教育是一件很復雜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加以單獨勝任,也不是幼稚園一方面可以單獨勝任,必定要兩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這也正如《綱要》中所指出的: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
1、積極轉變“重智輕德”——傳統(tǒng)的教育思想,(尤其是長輩家長),幫助樹立正確的育兒觀念。因為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長的教育觀念對塑造新一代影響是巨大而深刻的。于是,我們以《綱要》精神為主導,在班上召開了系列家長座談會,在教育理念上與家長達成共識。漸漸地,家長們也意識到:在給孩子付出愛的同時,更要從孩子中回報愛,必須讓孩子懂得用正確地方式表達愛;在家要求孩子禮貌地與家人、鄰里朋友相處。
2、通過定期家訪,召開家長會,及時溝通、了解、反饋——幼兒學習品德教育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并得到及時解決。同時,我們以教師為倡導者,請家長共同參與,在班上分階段開展“有禮貌的好寶寶”、“快樂的一家子”、“我是媽媽的好幫手”等成果匯報活動。在家園密切合作下,孩子的愛勞動、有禮貌、愛關心他人的品德行為得到積極培養(yǎng);很多家庭中尊老愛幼、快樂祥和的氣氛特別濃厚。
六、效果及體會:
經過近一學年來,對幼兒品德教育的生活化研究,取得了以下效果:
1、從表一~表四,兩次實驗前后測查來看,實驗后幼兒在對待父母,關心同伴,熱愛班集體,熱愛勞動上,積極的態(tài)度明顯高于實驗前:如幼兒在對待父母尊敬長輩的態(tài)度上,喜歡的占91.4%;能關心同伴與他人友好合作態(tài)度上比例占88.6%;能從關心班集體到熱愛周邊生活的環(huán)境上積極的行為占85.7%;在熱愛勞動如力所能及的小事上經常能做到的占80%。實踐證明,陳鶴琴老先生所提倡的生活化教育適合于大班幼兒的德育教育,并且為德育教育在內容形式方法上創(chuàng)導了直觀性、形象性、可接受性,避免了德育教育過程中易造成的空洞說教,更能發(fā)揮幼兒在德育過程中的主體性。
2、生活化的幼兒德育對幼兒不良品德的糾正,塑造完美的人格起到更好地教育作用。并且教學內容和方法上的生活化,對成長在社會這一大家庭中的幼兒來說,更體現(xiàn)了可持續(xù)性發(fā)展戰(zhàn)略,從而使整個德育過程在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持之以恒中得以落實。
3、家園教育一體化,是完善幼兒個人品德行為的重要方法及關鍵所在。
必須將家庭教育和幼兒園教育緊密結合,積極轉變家長的教育觀念,兩者互相滲透,互相作用,家園互助,才能使幼兒的品德得以健康發(fā)展,才能使幼兒期品德的發(fā)展對今后人格發(fā)展起到更深、更持遠的影響。同時,對如何更好地利用社區(qū)資源培養(yǎng)幼兒的品德行為,還需更進一步探討。
七、主要參考文獻:
《當代教育心理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主編 :陳琦、劉儒德 1997年4月第一版
《教育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邵宗杰主編。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
幼兒品德問卷調查情況分析表
( 全班幼兒共35名)
表一 對待父母、尊敬長輩態(tài)度上
態(tài)度表現(xiàn) | 實驗前 | 實驗后 | ||
人數 | 占比例(%) | 人數 | 占比例(%) | |
喜歡 | 21 | 60 | 32 | 91.4 |
不喜歡 | 5 | 14.3 | 1 | 2.9 |
一般 | 9 | 25.7 | 2 | 5.7 |
表二 關心同伴與他人友好合作態(tài)度上
態(tài)度表現(xiàn) | 實驗前 | 實驗后 | ||
人數 | 占比例(%) | 人數 | 占比例(%) | |
經常 | 22 | 62.9 | 31 | 88.6 |
有時會 | 6 | 17.1 | 3 | 8.5 |
不會 | 7 | 20 | 1 | 2.9 |
表三 從關心班集體到熱愛周邊生活環(huán)境上
態(tài)度表現(xiàn) | 實驗前 | 實驗后 | ||
人數 | 占比例(%) | 人數 | 占比例(%) | |
經常 | 19 | 54.3 | 30 | 85.7 |
有時會 | 12 | 34.3 | 5 | 14.3 |
不會 | 4 | 11.4 | 0 | 0 |
表四 愛勞動 (如做力所能及的小事上)
態(tài)度表現(xiàn) | 實驗前 | 實驗后 | ||
人數 | 占比例(%) | 人數 | 占比例(%) | |
經常 | 20 | 57.1 | 28 | 80 |
有時會 | 11 | 31.5 | 7 | 20 |
不喜歡 | 4 | 11.4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