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入中班已經(jīng)有兩個月的時間了,經(jīng)常聽到家長來傾訴孩子在家什么事都不做,不會自己吃飯,不會自己穿衣,自己的玩具不會整理等等。于是我們老師天天在學校鼓勵孩子,你們是中班的哥哥姐姐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似乎這些話說多了也不怎么見效。通過語言《別說我小》這節(jié)活動課,孩子們慢慢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長。在家里從來不做事的"小寶貝",開始慢慢學會了自己疊衣服、自己吃飯等等。
著名教育學家陳鶴琴先生說過:"凡是兒童自己能做的,應該讓他們自己去做!兒童習慣養(yǎng)得不好,終身受其累。"其實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大家都已經(jīng)意識到了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生活自理能力及衛(wèi)生習慣的重要性,可是我們仍然經(jīng)常在各種媒體上看到或聽到現(xiàn)在的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及衛(wèi)生習慣越來越差了,5歲的小孩吃飯還要人喂,鞋帶不會系;或者7歲的孩子上廁所不會擦屁股,垃圾隨地丟……針對家長的一些反映,我們就把養(yǎng)成教育的重點定位在"培養(yǎng)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上。那么怎樣訓練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從小養(yǎng)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獨立能力呢?
一、增強幼兒的生活自理意識家長無條件的包辦代替,使幼兒形成一種錯誤認識: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情,父母會幫著干(要喝水了,父母會端水來;要起床了,父母會給穿衣服……),我們要通過各種形式,讓幼兒知道,自己已經(jīng)長大了,要不怕苦,不怕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1、對幼兒進行正面教育,增強幼兒的生活自理意識。如通過談話"我升中班了"、"我長大了"、"我學會了……"等活動,利用提問、討論、行為練習等形式,讓幼兒意識到自己有能力干好一些事情,為自己會干力所能及的事情感到高興。再如在語言活動(詩歌、故事、看圖講述等)中,幫助幼兒充分理解作品內涵,通過作品中角色的行為,使幼兒受到感染、教育。
2、品嘗成功,進一步提高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獲得成功的愉快感是推動幼兒生活自理的動力。當幼兒取得點滴進步時,口吻"你真棒"、"你真能干"……都會使幼兒對自己的能力充滿信心,成為激勵幼兒自覺掌握自理能力的強大推動力;但當幼兒限于自身能力,無法達到預期目標時,我們要耐心細致地引導,還可輔以鼓勵性語言。
二、給予肯定,樹立信心。
作為老師和家長要善于捕捉到他們的閃光點、興趣點,抓住并利用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契機,創(chuàng)設并提供有利的自理自立的機會,支持遵循"以幼兒發(fā)展為本"的原則,實施教育,從而發(fā)展孩子的能力。
總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yǎng)不是一兩次教育就能奏效的,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只要幼兒自己能做,就要給他創(chuàng)造鍛煉的機會,在此基礎上,施以言傳身教,輔以耐心細致,結合家園同心,只有這樣,培養(yǎng)幼兒較強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成為現(xiàn)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