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戲是幼兒最樂于參與的活動。在日常生活中幼兒一同游戲,合作分享的機會是很多的。如:角色游戲中常發(fā)生因喜愛同一種玩具而發(fā)生的爭執(zhí)現(xiàn)象,分析原因后,我們引導孩子同伴之間必須共同商量、友好合作、互相配合,這樣才能使游戲順利進行下去,分享共同游戲的快樂。又如:帶孩子到戶外散步時,看見螞蟻運糧食,孩子們會蹲在一邊饒有趣味地看著。抓住這一機會,就引導孩子討論:為什么要有這么多的螞蟻來搬這塊糧食呢?把食物搬進洞后,螞蟻們又會做什么事呢?于是,我們抓住這個契機,給孩子們玩合作搬玩具、搬大積木等游戲,使他們在游戲過程中知道了團結起來力量大的道理,同時在教育教學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我們把分享目標劃分成:物質分享和精神分享,又把精神分享劃分成分享快樂與共擔憂愁。根據(jù)孩子的年齡特點以孩子的興趣為出發(fā)點,如:在物質分享方面,我們開展了一系列的主題活動,讓孩子從家里帶一些自己喜歡的零食及圖書玩具來園,通過合作制作、共同分享,讓孩子們懂得"我把好東西分給你,你快樂,我也快樂"的道理,在精神分享方面,則通過故事"快樂王子"的寓意在讓孩子們知道分擔別人憂愁,幫助別人解決困難原來也是件快樂的事這樣的實踐活動,既激發(fā)幼兒學習的興趣,更讓幼兒真正地體驗到了合作與分享的愉悅。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在這些活生生的實例中,孩子們合作與分享的意識又得以進一步的鞏固與深化了。
幼兒在沒有進入幼兒園之前,生活在家庭的小天地中,是被關愛、被滿足的重要對象,因而沒有分享、合作等方面的意識。而進入幼兒園后,集體教育使幼兒有機會與同齡人游戲和交流,促進其社會化的萌芽。讓幼兒充分地感受到了集體的溫暖,與同伴共同合作與分享原來是如此的快樂。而個別教育是促進每位幼兒在原有水平上獲得發(fā)展的有效途徑。眾所周知的"水桶"理論告訴我們,幼兒的單站不可能是整齊劃一的。由此,個別教育工作也顯得尤為重要了。例如:我班的蔣小涵小朋友,雖性格開朗活潑,卻有攻擊行為,不會合作、不愛分享,沒有自己的朋友,顯得比較孤立。因此,我把重點放在"學習正確的交往方式,建立與同伴合作與分享的良好關系"上,循序漸進持之以恒,反復指導和強化孩子的積極行為讓其逐步內化成為良好的品質。
總之,人際交往的能力是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培養(yǎng)的,孩子正是在與各種不同的人打交道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合作與分享的交往能力。但要提高幼兒的交往能力,既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不是光憑說教就可以達到目的的,而是需要我們教師做一個有心人為孩子創(chuàng)設各種交往環(huán)境,并進行悉心指導。只有這樣,才能結出累累碩果,只有讓孩子學會了分享,他們才會體驗到分享的"關心人與被關心人"的幸福滋味。